脑室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台积电的不归之路 [复制链接]

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今天的台积电,再贴切不过了。

请得起美国总统出席“开工”典礼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但台积电就是少数“面子”足够大的企业——当地时间12月6日中午,台积电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的5纳米工厂举行“移机典礼”。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董事长刘德音、总裁魏哲家均到场出席,出席嘉宾不仅包括大客户苹果、AMD、英伟达、美光的CEO,供应链上ASML等重要半导体设备厂商代表,更有美国总统拜登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等各级官员前往。

从这一刻起,台积电与大陆之间,算是彻底踏上不归路了。台积电,一个并不起眼的名字,为何能得到超级大国总统的青睐,甚至不惜派高官三番五次前往台湾洽谈,这里面仅仅是因为台积电在纳米芯片方面的技术优势吗?显然不是,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我们首先从台积电的发家史说起。

01:天选之子

要说台积电,就必须提张忠谋,用天选之子来形容他再也贴切不过。张忠谋,这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风格的名字,年生于浙江宁波,其父曾任宁波市鄞县财政局长,其母是宁波清代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后人。年-年,一家人为避战乱辗转迁徙于南京、广州、重庆、上海、香港,童年时光大部分都在香港度过。年,香港、九龙遭日本占领,其父张蔚观携妻带子前往重庆,张忠谋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年,18岁的张忠谋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全校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国人。读了一年觉得无聊,就转去了麻省理工,工作后,又在斯坦福拿了个博士。妥妥的学霸!即使放眼现在的中国,也是人中龙凤,万中选一的精英中的精英。

年,24岁的张忠谋就职于波士顿附近的一家电器公司Sylva-nia半导体部门工程师,踏入半导体业,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这里要通俗的科普一下什么是半导体:简单用一句话来说,半导体想导电的时候就能导电,不想导电的时候就绝缘。

年,27岁的张忠谋来到德州,进入德州仪器,为德州仪器第一个中国员工。当时德州仪器年营业额不到1亿美元。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并重回德州仪器,后升任集成电路部门总经理、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年,张忠谋成为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此时德州仪器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万员工,其中一半归张忠谋管,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张忠谋在德州仪器这一待就是25年,与很多专心于技术难题的华人移民不同,猛男属于懂技术的管理性人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一个字牛,两个字太牛了。

70年代末,随着英特尔的崛起,电子消费品时代的到来对德州仪器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德州仪器高层也出现一定分歧,一方坚持做大做强半导体,一方坚持在新型电子产品上加大投资和转型。而性格刚烈的张忠谋不愿与英特尔合作,始终坚持在做大半导体上发力,在不同场合均表态和呼吁加大半导体的投入和研发。这也为后来张忠谋离开埋下了伏笔。

年,有着辉煌战绩和巨大贡献的张忠谋,被安排出任德仪消费电子集团总经理,这是一个以新型电子产品为主导的新集团。德州仪器集团的初衷是希望他在半导体之外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但这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更加坚定了张忠谋离开德州仪器的决心。在新的岗位,由于理念与追求不同,张忠谋常常与一门心思要搞消费电子的集团新总裁菲伯格格不入,退意渐浓。

年,张忠谋在壮志未酬和极度失望中中离开了德仪,离开了他曾一手打造的半导体帝国。离职的消息一传出,很多大集团就找上门。再三考虑后,他选择了前往纽约出任通用仪器的总裁。其实早在年,台湾当局就多次与张忠谋联系,希望他能回到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一职。其实当时张忠谋在最初开始的时候一直不看好台湾,他觉得当时的台湾经济还比较落后,不适合发展半导体产业。当年张忠谋第一次到台湾是年,当时他是为德州仪器来亚洲考察建立分厂才来的台湾,毕竟在亚洲建立分厂成本相对要低廉很多。

02:逆流而上

在通用仪器任职期间,张忠谋推行多项改革和举措,对于后来通用仪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作用。然而忠谋先生志不在此,建造一个半导体帝国的梦想依然得不到实现,此时的张忠谋有了另立门户的打算。

年,时任台湾新任行政院长俞国华、政务委员李国鼎、工研院董事长徐贤修又对张忠谋发出了强烈的邀请。面对如此强大的阵容,加之此时已对通用萌生退意,张忠谋便接下了工研院院长的职务。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年,由于当时台湾在“外交”、经济上遭受严峻的挑战,激发了当时新任经济部长孙运璿的决心,他深信台湾唯有摆脱劳力密集,转向技术密集的工业,才能彻底让台湾经济转型、起飞。自成立以来,培育超过70位的产业CEO,新创及育成家公司,累积超过1万9千件专利,不但为台湾开创许多前瞻性、关键性的技术,并孕育多家台湾新兴科技产业,培育无数科技人才。

张忠谋担任工研院院长职务后,迅速对工研院的产业主导方向做出规划,明确了把半导体作为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在他的主导下,年,研究院和飞利浦签了份协议,约定共同成立一家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最后被定为台湾机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这一年,张忠谋55岁,而他的历史使命才真正开始。

台积电成立之初,几乎没有人看好。但张忠谋发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在当时,全世界半导体企业都是一样的商业模式。Intel,三星等巨头自己设计芯片,通过自己的晶圆厂生产,并且自己完成芯片测试与封装——全能而且无可匹敌,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而张忠谋作为行业老兵,知道整个行业的生态与运行规则。他带领团队对台积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判,意识到台积电在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几乎毫无实力,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唯一可能拥有的力量就是制造的力量。有了这个判断,那么台积电的发展路线就清晰起来。于是张忠谋开创了晶圆代工模式,“我的公司不生产自己的产品,只为半导体设计公司制造产品。”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那时还没有独立的半导体设计公司。也正是这个大胆的想法,成就了台积电今天的辉煌。

尽管思路没什么问题,但刚起步的台积电技术水平并不高,在行业内也没有什么知名度,和一些成熟的半导体巨头公司相比差距很大。好在此时正逢英特尔业务转型,全力发展CPU项目,张忠谋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机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将英特尔CEO格鲁夫邀请到了台积电参观,并说服他将芯片制造的事情包给自己,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CPU制造上。作为行业老相识,格鲁夫对张忠谋给予了充分信任,不但交出了英特尔的订单,还派出专业团队前往台积电技术扶贫。在订单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台积电在半导体行业内站稳了脚跟,于年和年分别在中国台湾和美国纽约上市。

此后,随着手机和移动计算机的普及。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量呈爆发式增长,而大量芯片初创公司诞生,这些小公司因为资金有限,只能从事芯片设计,因此在制造阶段的需求就交由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厂承接,由此台积电订单大增,逐渐成为代工行业的翘楚。

年,台积电凭借雄厚的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收购了竞争对手“世大半导体”。说到世大半导体,这里要说一个同样和张忠谋一样传奇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张汝京,他年出生在南京。他的父亲张锡纶曾是我国著名的炼钢专家。抗战期间,他和妻子负责管理第21兵工厂,生产了国内90%的重机枪。张汝京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张锡纶带着兵工厂跟着去了台湾。此时张汝京还不到一岁,还在襁褓之中的他被父母带着一起去了台湾。在那个动荡变更的大时代,张家人就这样和他们的故土分别了数十年。

张汝京在台湾长大,在台湾读书。台大毕业之后,张汝京远赴美国留学,先后拿下了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学博士的学位。博士毕业之后,张汝京进入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巨头德州仪器公司工作。在美国的20年时间,张汝京逐渐成为了半导体领域的专家,而且他还被业内称为“建厂高手”。年,张汝京从德州仪器离职,回到台湾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张汝京只用了三年,就把世大半导体做到了盈利,还跻身台湾第三。世大半导体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台积电特别是张忠谋的警惕。台积电直接花了50亿美元收购了世大,这一桩收购案张汝京事先并不太知情,是世大的大股东和台积电谈妥的。

世大被收购之后,张汝京准备去大陆建厂。台积电并不愿意放张汝京去大陆建厂,便威胁如果你去大陆,台积电的股票就不能拿了。当时张汝京因为收购案的关系,手握不少台积电股票。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巨款。张汝京没说什么,放弃了台积电的股票,毅然踏上北上建厂之路。这也就催生了后来的中芯国际,是目前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四梁八柱。在此,向张汝京致敬。

台积电确立了行业霸主地位,为接下来的腾飞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智能设备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更是引发了消费电子产业的井喷,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走进千家万户。高端新芯片的需求迎来大爆发,台积电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和著名光刻机生产商紧密合作,积累了大量尖端技术和人才。从此,台积电可谓一路辉煌。

03:辉煌时刻

在张忠谋的带领下,台积电年击败了IBM,研发出全球首个纳米铜制程,确立了在全球芯片代工中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研发副总领本坚又跟ASML联手一起研制出了纳米浸润式光刻技术,让台积电继续推动摩尔定律前进了七个世代,在良品率和产量上都大大领先于竞争对手。凭借着技术优势和充足的光刻机供应,其他代工厂和台积电的差距越来越大,哪怕是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销量和英特尔不相上下的韩国三星,在芯片代工领域也无法企及台积电,以巨大劣势位居第二。

年,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年第二季度,台积电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的49.2%,一家就相当于其他所有晶圆代工厂的综合,而且他们在7nm等先进工艺上领先对手一年时间,无论是麒麟、苹果A12、高通都是采用的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

年3月20日,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财富》世界强排行榜发布,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排名位。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世界品牌强》榜单,台积电排名第。年,台积电Q1季度营收71亿美元,同比下滑了16%。整体行业排名第三名。年10月,在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强榜排第19位。

到了这个时候,台积电已经不仅仅只是科技公司这么简单了,他开始无法避免地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部分,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资本。

04:邂逅华为

一个是世界5G通讯技术的引领者,中国近年来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之一;一个是全球芯片制造技术巨擘,亚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台积电和华为,两家并不同路的企业却诞生于同一年,年。这一年,南下打拼的任正非先生在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而张忠谋离开德州仪器公司四年后在台湾创立了台积电。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台积电和华为,却走在完全不同的道路上。华为在不断摸索中前行,最终成为一家多元化科技企业,业务横跨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等领域。

华为能够自研各种芯片,但这些芯片基本都是交给台积电代工制造。华为曾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每年给台积电贡献将近亿元的营收,这些订单多数都是先进工艺。

在台积电的诸多大客户当中,苹果和华为这两个公司,绝对是分量最重的。他们都是台积电的大客户,与台积电之间展开了密切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商业订单。

在年的时候,仅是苹果公司的业务,在台积电营收中的占比就高达25.4%,而华为作为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则占据了12%的营收。

台积电和华为的合作,一直以来还是比较稳定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美国突然就修改了芯片规则,直接将我们的华为,列入到了实体清单当中,还对华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制裁。麒麟芯片断供,以至于我们今天最新款的mate50都不支持5G功能。

于是,华为投向研发领域的资金越来越多,尤其是芯片等核心技术方面,数据显示,华为年研发支出为亿元,年的研发资金高达亿元。今年前九个月,华为研发投资就超过了1亿元,这意味着华为三年投资超0亿元用于研发,巨大的研发也让华为在芯片方面取得了诸多的突破。

与此同时,华为还坚持多元化布局,就是害怕业务单一会失去主动权。除了5G、手机业务外,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各个领域都有了全面突破。以芯片为例,虽然华为被芯片”卡脖“,但华为并没有放弃过芯片自研,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芯片的自给自足。

华为和台积电就像一对恋人,本来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愿意离开谁,却被外人硬深深给拆散了。

05:远走他乡

有人说台积电不爱国。在商业资本面前,在企业生存法则面前,对于台积电谈爱国显然没有实际意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很多时候也由不得台积电,在政治博弈面前,也只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

台积电的市值是亿,而茅台的市值2.22万亿,一个茅台相当于5个台积电。论赚钱,台积电远远比不上茅台。论贡献,还真不好说。

年12月7日,台积电为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晶圆工厂举行机台移入典礼。该工厂两期投资总额为亿美元,是亚利桑那州乃至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跨国投资案。两期工程完成后,将具备年产60万片晶圆的能力。按照规划,年开始生产4nm的芯片,年开始生产3nm的芯片。

如今工厂的投资目标已经扩大至亿美元,会同时修建5nm和3nm两座芯片工厂。一旦工厂全部建成,预计将实现60万片晶圆的年产能,给台积电带来亿美元的年营收。

整体来看,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可谓是大手笔,拜登对于这一幕激动地表示“美国制造回归了。”包括一向反对在美国建厂的张忠谋,也开始倾向于美国市场的投资。张忠谋在台积电举办的移机典礼上表示:“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几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恢复。”

而美国规则措施让台积电无法做出另一个选择,只能顺着半导体产业的变化在美国建厂,争取美国客户的订单合作,稳住营收结构。台积电如果有更多的选择,如果能在全球化市场上维持自由贸易合作,也许台积电不会迈出赴美建厂这一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迫于美国的压力。即便知道去了美国后,核心技术都有可能不保,但是台积电作为一家企业,又怎敢对美国说“不”呢?

正如张忠谋在移入典礼上的发言:27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已经和当年大不相同:大的地缘政治变局,激发新的局势;全球化已经接近死去,自由贸易也几乎要死了,很多人希望它们还能再回来,但我认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它们是不会回来的。

我们无法用是否爱国去评价台积电,毕竟他只是一家企业。好的树苗,需要有好的土壤,只希望我国芯片事业早日实现新突破,不再被卡脖子。

愿你归来时,仍是少年!

借用一句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THE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