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荐读深夜抢救重伤患者,家属的一个举动 [复制链接]

1#


  路过人间,我们都不免与生老病死狭路相逢。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真实故事。


  我叫菲利普,医院的整形科医生。


  从实习算起,医院摸爬滚打了将近10年,轮转了所有外科科室,也见过了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欠费跑路的病人、蛮横无理的家属、纠缠不清的医闹……


  就像人们说的,医院是最能暴露人性的地方。

无名氏


  10年前,我正是本科最后一年,医院实习,轮转的第一个科室是神经外科。


  那天是我值班,和另一个医生凯哥一起守在急诊。除了有几个简单的头部外伤患者,一切都风平浪静。吃过晚饭,趁着病人少,凯哥让我赶紧回办公室,利用空闲看看书,准备年底的研究生考试。可书还没看多久,手机突然嗡嗡地震动起来。


  “快过来!来了个颅脑外伤!”电话那头是凯哥焦急的声音。


  我心里一惊,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知道颅脑外伤的严重性。我赶忙跑去急诊,凯哥正坐在诊室里看CT片子,一脸凝重。


  医院拍的,左侧硬膜外血肿,大概有十几毫升,右侧大脑有小范围的脑出血。单从CT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严重。


  可看到患者后,我才发现,问题并不像片子上显示的那么简单。


  患者是一个年轻男性,看上去20岁左右,光头。除了一块淤青,他的头皮上并没有明显伤口,却已经陷入昏迷。我检查了一下神经反射,也出现了异常。


  凯哥说,CT是2个小时以前拍的,血肿肯定还在增大。他已经安排了复查CT,今晚八成是要手术了。


  听到凯哥这样说,我赶忙去帮患者办住院手续,可在候诊区喊了几次“抢救室三床家属来一下”,都没有人应答。这时我才想起,他的床头牌上,写的是“无名氏”。


  跟着患者一起来的警察说,他是骑摩托车出的车祸,事发地点在县城外不远处的公路上,很可能是车辆失控后头部撞到路边的护栏,当场昏迷。目前他的身上没有任何身份信息,摩托车也没有牌照。


  为了尽快手术,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帮他办了急诊绿色通道的手续,优先抢救。也就是说,先救命,再收费。


  这时,CT的检查结果也出来了。我一路小跑去CT室,直到拿到片子,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血肿不大,患者的症状却那么明显——


  虽然硬膜外血肿没有恶化,但脑出血很严重,患者的脑室已经里充满了血液,而且明显发生了扩张。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危及生命。


  手术刻不容缓。


  我又狂奔回诊室,把情况告诉凯哥,然后马上通知病房和手术室。很快,手术室的麻醉师和护士们就准备好了,上级医生海涛哥也在赶来的路上。


  术前洗手的时候,我还在庆幸:“这家伙是个光头,省得咱们备皮(剔除毛发并进行清洁)了。”


  消*、铺手术巾、穿手术衣,一切准备就绪。凯哥先在太阳穴位置做了皮肤切口,我和他配合着切开、止血,很快就暴露了颅骨。


  这时,海涛哥也来到了手术室,准备正式手术。我们拿掉了一块大约9厘米长,6厘米宽的颅骨,这样就相当于在脑壳上开了一扇窗,预防水肿挤压脑干,然后在侧脑室插入一根管子,把血液放出来,减轻脑室内的压力。


  手术做得好好的,海涛哥突然抬头看了我一眼,问:“头部消*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特殊情况?”


  我一头雾水,担心是自己消*不合规范,战战兢兢地说:“没什么,就是他可能是刚剃的头,脱衣服的时候发现脖子上、锁骨上都是碎头发。“


  “问题就出在这儿。”海涛哥的表情依旧专注,但还是可以从语气里听出一丝不满。


  “这医院剃的。都备好皮准备做手术了,发现没有家属,害怕没人签字担责任,又怕没人交钱,医院。他们都这样搞了多少次了!”


  听了海涛哥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医院明明拍了CT,却又把病人送到这里。


  之前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老师们提过医闹。


  前不久,楼上的普外科就经历了一场医闹,起因是一个患者结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破裂造成肠瘘。这本来属于常见并发症,术前谈话里,也讲过这种可能性,但家属张口就要20万,天天赖在病房里,搞得全科焦头烂额。


  这个人现在身份不明,如果手术出现问题,或者术后恢复不好,家属又突然找上门来,那我们可真是百口莫辩了。但患者情况危急,想不了那么多,先把人救过来再说。


  做完手术,已经是凌晨,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把患者送进ICU后,我心里默默祈祷这个家伙能尽快醒过来,哪怕是只有痛觉,能够哼唧几声也是好的。

一句谢谢都没有


  第二天下午查房的时候,患者的状况还不错,呼吸和心率都很平稳,捏他手上的皮肤时,也有了躲避动作。


  在ICU里又住了2天,他渐渐苏醒。虽然有些迷迷糊糊,说话词不达意,但已经能和别人交流了,还会在半梦半醒中夸护士长得好看。主任看过后,要求隔天把他转出ICU,给其他重症患者腾床位。我们看着ICU里空着的两个床位,心里都明白,还是钱的问题。


  目前,他的治疗费用已经超过了一万,医院垫付的,最终还是会摊到每一个医生、护士头上。


  就在这天,警察找到了他的家属:


  一个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农村老头儿,黑黑瘦瘦的,脸上沟壑纵横,身上穿着当时已经很不常见的蓝色中山装,脚上是几乎完全褪色的绿色解放胶鞋。


  他的裤子上还沾着泥点,裤脚挽起到小腿,像是刚在地里干完活的样子。


  问了警察才知道,这个老头儿是患者的父亲,今年56岁,38岁那年才有了一个独苗。孩子的母亲有慢性肾病,50岁那年去世了,家里为了治病,一直找亲戚、邻居借钱。医院,也是和周围人借了一圈,才凑了不到一千块钱。


  看到家属这副样子,大家都默默叹了口气——还钱?还是别抱什么希望了。


  到了下午,患者的颅内压又升高了,而且术后谵妄(行为躁动、胡言乱语)比较严重,转出ICU的事情只能暂缓。我带着他父亲进去探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看着插满管子的儿子,眼里不停淌泪,僵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


  我又把他带到医生办公室,向他介绍病情,完成一大堆的谈话和签字。而这个男人只是僵坐在凳子上,双手紧紧扣住膝盖,像一个在接受批评的学生。


  我每说一句话,他就点点头,让他签字,就木然地拿起笔,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看过我一眼。


  他离开办公室后,我不太高兴:“这个老头儿,我们救了他儿子的命,还垫了医药费,他竟然连句客气的话都没有!”


  凯哥听到了我的不满,过来悄悄跟我说:“这算什么,咱们就是靠治病救人养家糊口的,不要什么事都想着让人谢,不告你就不错了。”


  听完这话,我心里更憋屈了。患者本来都准备转回普通病房了,现在颅内压又突然升高,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万一家属硬要说我们手术没做好,就麻烦了。


  因为患者住在ICU,他父亲不能像其他家属那样睡在床位隔壁的折叠床上,又舍不得住宾馆,干脆直接睡在了消防通道里。保安巡逻的时候经常把他的“床铺”——两层纸板给扔掉。


  我告诉他,医院后面的小巷子里有日租房,一个床位一天也就二十多块钱,很多家属都住在那里。一听说二十多块钱,他本来呆滞的双眼看了我一下,摇了摇头,又把手里破旧的提包攥紧了一点。


  最后,我们和保洁员商量,让他晚上住在放扫帚的仓库里,又找了些纸板当床铺。因为是夏天,温度也不低,夜里他就和衣而睡,算是解决了住宿问题。


  不过,他依旧很木讷,一句谢谢都没有。

出院


  这几天,患者的情况时好时坏,不过总体上恢复得不错,转入普通病房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


  他父亲除了每天上午的查房和下午三点的探视时间外,都处于消失状态。据保洁阿姨说,他一般在消防通道的楼梯上坐着发呆,或者去花园转转。


  住进仓库的第三天,这个常常消失的人突然出现在护士站旁边,搓着手张望。起初,我忙着干活,没注意到他,直到保洁阿姨嫌他站在那儿影响拖地,喊了句:


  “真碍事,晚上占着我们小仓库,白天又站在这儿碍我的事。”


  阿姨说话的声音特别大,周围的人纷纷看过去。他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护士长把他叫到一边,问他有什么事情。他憋了半天,冒出一句:“主任上午查完房说,我儿子能从里面出来了,多亏了你们,保住了我儿的命。”


  护士长连忙说,没什么,都是应该的。


  直到这时,这个男人紧张的情绪才终于放松了些。他跟护士长说,如果以后有需要,就去消防通道找他,医院里有什么打杂跑腿的事情,他愿意帮忙。


  说完这话,他的脸又憋得通红,扭头去跟保洁阿姨赔笑脸,然后不由分说地提起阿姨的脏水桶就往水房跑。正在气头上的阿姨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那个黑瘦的男人提着水桶晃晃悠悠地走过来,和保洁阿姨一起打扫卫生。活动几下,他显然是出汗了,脱掉那件有些破旧的中山装,搭在旁边的扶手上。


  医院这么多天,他脸上第一次浮现出自然的笑容。


  晚查房过后,我和护士一起把患者从ICU推出来,转入普通病房。老头儿早已经守在ICU门口,父子俩一见面,一句话没说,都哭了起来。ICU的护士说,患者刚醒的时候,总是问摩托车在哪里。原来,他出事时开的摩托,是向朋友借的,他家经济困难,怕摔坏了赔不起。


  听到这个,我苦笑一声,心说这几天住院的费用,够买好几辆摩托车了。


  回到普通病房以后,患者的状况逐渐好转,毕竟是18岁的壮小伙,恢复起来很快。临近月底,他已经能自己在病房里走来走去。也就是说,距离出院不远了。


  这段时间,他的父亲也从仓库搬到了病房,白天没事的时候,就在走廊里站着,或者守在护士站旁边,看有谁需要帮忙。护士捧着瓶瓶罐罐的注射液,他就过来搭把手;保洁阿姨腰不好,他就主动去打水;饮水机需要更换水桶了,他就一个人扛起来一桶四十多斤的纯净水,胳膊上的青筋清晰可见。


  日子一天天过去,正巧,我在神经外科的最后一天,患者可以出院了。


  这时我们才知道,过段时间他还要参加高考。这是他第二次参加高考,之前一年,他都在县城的高中读复读班。


  出事那天晚上,有手机的同村同学和家里打电话,说他家里的土胚房歪了。他一听,急忙借了县城同学的摩托车连夜赶回去,想看看父亲有没有出事,不曾想就在路上出了意外。


  考虑到他们家的情况,这次治病我们就先垫付了费用,并且嘱咐他们带好单据,回去办新农合报销,报销的钱再还给我们。至于自费部分的钱,医院来出了。


  出院这天,医院宣传科还来拍了一张合影,说是医务人员公益救助困难患者,院报得宣传一下。


  我站在办公室门口,目送这爷俩离开病房。老头儿回头朝我们看了看,似乎眼里有泪水,因为他用袖子擦了一把。


  我那时学生气重,找海涛哥抱怨:


  “这人真是的,咱们救了他儿子,还没要钱,查房的时候从没听他跟我们说过谢谢。过去看电视剧里面,要是医生仁至义尽到这份儿上,还不得感恩戴德的。”

一把花生米


  之后,我也很快离开了神经外科,轮转到泌尿外科和普外科实习。


  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又接触了很多新的病人和家属,那个老头儿的形象渐渐从我脑海中淡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直到十月的一天,我在食堂遇见凯哥,他把我拉到了神经外科病房。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很大的蛇皮袋,里面是装得满满的花生米。


  护士长正在用小袋子分装,看见我来了,她赶紧递给我一袋:“快快快,赶紧拿着。这一大袋子得有七八十斤吧,那人竟然一路扛过来,还真厉害。”


  她说的是那人,是颅脑外伤患者的父亲,那个黑瘦的老头儿。


  主任本来已经做好了他不还钱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他不仅把报销的钱带回来了,还拼拼凑凑了三千块钱,说是自费部分的,也还给我们,剩下的他再想办法。


  据说,老头儿今天笑着告诉大家,他儿子考上了大学,今后就是干部身份,不用再像他一样面朝*土背朝天了。那一袋子花生就是他送给医生和护士的谢礼。今年收的新花生,刚晒干的。


  护士长推脱不掉,只得留下那袋花生,但大家商量之后,决定让他把三千块钱带回去。自费部分就不用再还了,医院援助他们的。


  周末,我把花生带回了家,足有一斤多。父亲之前一直在老家务农,也种过花生。晚上炸花生之前,他挑挑拣拣,发现没有一颗不饱满,没有一颗虫蛀,没有一颗发霉,笑着说了一句:


  “不孬,挑过的。”


  听着父亲的话,我仿佛看到,一个晴朗的初秋夜晚,黑瘦的老农坐在院子里,就着泛*的灯光,仔仔细细地,一颗一颗挑拣着花生米。

从医十年,我时常想起这一幕

正是这个

不善言辞却又一片赤忱的老头儿

让我医院里

也时刻保持着

对善良的笃信和期待

来源: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策划:CC,责编:罗布君,作者:菲利普医生。本文经由日本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庄时利和审核。原文略有删节

本期编辑:崔鹏、朱田恬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