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88年,女子生脑瘫儿被离婚,25年后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http://pf.39.net/bdfyy/bdfzd/

当年,邹翃燕和所有的年轻父母一般,在期盼中迎接自己宝宝的诞生。却没料到,他是一个重度脑瘫……

但邹翃燕用母爱创造了一个奇迹,她独自一人,把这个被医生断言“非傻即瘫”的孩子,送进了北大,后来,更送进了哈佛。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邹翃燕的那首歌,尽管带有太多的眼泪,却依然高吭。

01

年盛夏的一天,武汉异常炎热。25岁的幼儿师范学校青年教师邹翃燕,没有初为人母的喜悦,反而以泪洗面。

她刚出生的儿子,被直接抱去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生诊断其为重度脑瘫,非傻即残。

看着连哭都不会,靠吸氧才能勉强维持呼吸的婴儿,医生劝她理智地放弃。

邹翃燕坚决不同意。这是她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无论如何,她都得要他活下去。

至于后果,她也想得明白:如果孩子真傻,她愿意以自己的一生为代价,养他一天算一天,如果哪一天坚持不下去了,就带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当年,她就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出于一种孤勇,做出了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定。

她给儿子取名丁丁(dīng zhēng),愿他如《诗经》中的“伐木丁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声响。

5个病危通知书接连送达,丈夫不堪精神压力,留下一句:“你要非留下他,就自己管”,转身离开。

医院熬到第5天,才听到他的第一声啼哭。

为了这个在她眼里,“只是比别的孩子慢一些”的丁丁,她使出浑身解数,拉着他,一路长跑了下去。

她对儿子最初的希望,只是让他活下去。

好在丁丁3个月的时候,邹翃燕发现,他虽然身体不能动,但能听着她的声音,根据她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丁丁会转动眼球,在房间中找她说的“红气球”,而且准确定位!

这个发现,让她欣喜若狂。

随即,医院的专业检查测定,也印证了她的判断:丁丁智力没有问题。

他的脑瘫,表现在运动神经受损,也就是肌无力。

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02

尽管邹翃燕精心照料,可和丁丁差不多大的孩子,会翻身了,会爬了,会坐了,丁丁却始终是浑身软绵绵的,只能躺在床上,或是趴在她的背上。

“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要想办法”。她说。

从丁丁6个月大起,邹翃燕就带他看康复门诊,这一看,就是12年。

那时候,她就一个念想,既然儿子不傻,她就得在有生之年,助他掌握更多的基本能力,以后自己不在了,他也能活下去。

邹翃燕先是陪着儿子玩撕纸游戏,让他锻炼手劲,用学校里带回来的废纸,进行练手。

先学拿纸,从拿不住总是往下掉,到慢慢能拿得稳。

再去撕纸,从一张大纸撕两半,到撕成四块,再到六块……

从随意撕,到最后,能慢慢地能撕出相对直的线条。

从丁下3岁起,邹翃燕开始带着他,去做运动肌的专门训练。

这训练需要隔一天做一次,邹翃燕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就是:风雨无阻。

哪怕自己高烧40度,她也要爬起来,骑自行车带着孩子赶去。

在她的信念里,只要有效果,不管这效果啥时候能见到,她都会坚持。

哪怕雨雪天里经常摔得一身泥,只要医生开门,她就去。

邹翃燕不能原谅自己因任何原因停一次。因为她明白,如果借故停一次,以后就会因各种原因,而停无数次。如果她不坚持的话,丁丁就更没希望了。

持续不断的治疗费用,那些年,几乎花光了她的工资。他们的基本生活支出,甚至都成了问题。

为了生活,更为了丁丁的治疗能够持续,邹翃燕开始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去做各种兼职。她全省各地跑着去培训讲课,甚至还卖过5年的保险。

为了孩子,再多的奔波劳累她也不怕,她生生把自己逼成了铁人。

在邹翃燕的辛苦筹措下,丁丁12年间的治疗,从未间断。

03

丁丁的治疗费用,邹翃燕可以承担。但他治疗时所受的痛楚,邹翃燕却不能替他分毫。

她的心总是揪着,跟着丁丁,痛到了极点。

孩子做康复,最怕的是最后一步:卷皮。

为了让神经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把背上的皮肤抓起来,一点点地进行碾压。

很多家长就是到这个环节放弃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效果又遥遥无期,索性不受那个罪了。

但邹翃燕硬起了心肠,坚持了下来。

医生曾说丁丁非傻即瘫,好在丁丁不傻,那她绝不会让他瘫。

既然医生说治疗重在坚持,那孩子再叫疼,也必须做,否则,就得接受他永远躲在床上,一直动弹不了的现实。

在丁丁的哭喊声中,在邹翃燕的泪眼中,康复治疗,一直进行着。

在这样锲而不舍的坚持下,丁丁的运动功能,一点点地恢复了起来。

尽管丁丁还是比同龄的小伙伴慢,但至少,他没有掉队。

他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但没有被甩掉,被甩出正常的轨道。

丁丁还在4岁时,学会了走路不摔跤,5岁时,学会了跳跃,7岁时,更成了一名小学生。

得知丁丁能上学,而且上下学还不用接送时,曾经和邹翃燕一起,给孩子康复治疗的一个妈妈,崩溃地哭了起来。

当年她没有坚持,如今她的儿子仍旧瘫在床上,不能去看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两个母亲不同选择,得来的不同回报。

04

但把丁丁送进学校,对邹翃燕而言,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几小步。

从丁丁上小学开始,他就因自己的身体不便,行动迟疑,受过很多的委屈。

上小学时,他的一个女班长,会因他不小心把书碰到地上,而直接上去踢了他一脚。

上初上时,因在军训课上受到教官照顾,而被同学起外号,编顺口溜嘲笑。

上高中时,同学会恶作剧地藏起他的东西,让他艰难地去寻找。

上大学时,会因作息时间有别,被同宿舍的同学嫌弃刁难。

邹翃燕不是不心疼,不是不难过,那些时候,她多希望,能一个人来分担。

都说父爱如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往往是重要的角色,但丁丁从小到大的艰难进步,爸爸都没有参与过,他10岁的时候,爸妈还离婚了。

邹翃燕对丁丁爸爸的软弱和退缩,甚至是冷漠,都表示理解。她没有以激烈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就是为了避免把负面情绪带给丁丁。

“没有那座山,我就是那座山。”离婚后,邹翃燕一脸平静,这样对丁丁说。

为了丁丁,她曾经到学校,和他的同学们谈心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包容帮助他。

更多时候,邹翃燕则是开导儿子,要正视自己的特别,矛盾发生时,能回避就回避,能不计较就别计较。

“不要跟别人较劲,要让自己更强。只要有过人之处,就没有人敢小瞧你”。她说。

丁丁领悟了母亲的教诲。既然自己的身体运动功能不行,那就在学习方面,超载他们。

而他也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回报着母亲的付出。

05

邹翃燕清楚,自己只能陪儿子一程,接下来的路,他得有明确的目标,得有自己的梦想,才能有为之奋斗的动力。

于是她带儿子到东湖,从一楼,到六楼,到十楼,再到二十楼,越往高处走,东湖在视野中越开阔,风光也越美。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丁丁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习也更加刻苦。

在年时,丁丁以分的高分,考入了北大,后来还获得了国际法学院的硕士学位。

之后,他更是考入世界名校哈佛,年时,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拿到硕士学位。

如今的丁丁,已是一家知名网络公司的法律顾问。

这本是让人仰望,觉得可望不可及的学霸们,才有的归宿,可丁丁作为一个曾经的重度脑瘫儿,竟然也做到了。

所以说,这更像一个传奇。

正是邹翃燕、丁丁两人的努力、执着和坚持,共同书写了一个神话。

她对着记者笑言,当她到哈佛看望儿子,陪着他在查尔斯湖畔散步时,她还从来没想到,那一切是真的。

在丁丁的成长过程中,邹翃燕不仅助他身体康复,更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总是告诉丁丁,人要有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再付诸实践,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她也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她努力备课,坚持外出培训,还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她爱美,也是形象设计师,不管生活如何苦难,都以最好的面目相对,更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出了成绩,工作上表现很优秀。

“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这就是邹翃燕和儿子,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的事。

06

如今的邹翃燕,已经晋级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副教授,并深受学生爱戴。

同时,作为湖北省最早的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之一,全国礼仪师资培训班特聘教授等,她还入选了中国专业人才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人要努力强大自己。”回顾来路,邹翃燕这样说。

都说为母则刚,为母则强,但作为母亲,她的刚强,也需要智慧。

在丁丁眼里,妈妈不仅坚强,还很乐观,就像石板下的一棵草,努力活成了励志的模样。

他感恩母亲的付出,他的愿望,是在有能力后,帮妈妈实现她的梦想,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看遍世间最美的自然风光。

让我们祝愿他们梦想成真,让世间所有亲人,都能活成想要的模样!

参考资料:

新闻频道[面对面]邹翃燕:母爱的奇迹

新华网:《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

作者:艾冬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