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余香rleatzaz
TUhjnbcbe - 2020/7/1 13:58:00

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一句流行于全世界的谚语,她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条真理。最近我经历的一件事,就又一次使这条真理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


    今年,我成了老年大学写作班班刊编委会成员,帮助主编审稿、改稿。这是一个尽义务又挺辛苦的活,稿子总计有十八万字,全部要经我手处理一遍,害得我接连几天盯着电脑,尚未审完一半,便累得两眼发花、腰酸腿疼。此刻,我真后悔当初接下了这项工作,甚至想过把剩余的稿子退回去让别人完成。可就在这时,电脑上出现的一篇稿子吸引了我,让我进入了故事的情景,随之便忘却了焦烦和疲劳。


    这是一位新同学的作品,虽然文字还略显生涩,但其中所讲的故事却非常感人。作品的标题是《爱心传递》,写的是作者本人在二十多年前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一个贫困地区女孩上学的事儿。其实这种事情我们平日都听过许多,但当故事的主人公就出现在我面前、与我坐在同一个教室,特别是当我从作品中得知她本身也有个女儿,并不缺少爱的寄托,家中的生活又不是特别富裕的时候,她的形象在我面前突然高大了许多。


    写“希望工程”的作品有个模式,接下来便会讲述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这个孩子多年后有了多大出息,最后对好心人做出了回报、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样的情节虽说在文学作品中显得很“俗”,但在审稿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渴望,因为我本身就是这种做点好事便希望得到回报、至少是希望有个结果的“俗人”。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同学本身和她的作品比我的想象要高大得多,文章根本没有按我心中的“俗套”发展,没有继续讲诉被资助孩子的情况和我同学得到了什么回报,而是突然写到二十年后,她女儿又在长春远郊资助了一名女孩,她们全家前去看望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戛然而止,女儿的故事突如其来,使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震撼,因为这两个环节、这一舍一取清楚地告诉我,我同学根本没有想过资助别人后自己得到什么回报,而是早已找到了新的资助目标,开始了新的行动。


    此刻,我才理解这篇作品取名《爱心传递》的精准,同时也为她们一家的“爱心传递”所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在瞬间就把为班刊审稿当成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新的感悟。


    带着这种心境,我在一篇篇同学们的作品中仿佛嗅到了玫瑰的芬芳。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香rleatz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