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
多种类型的颅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ICP)升高,如颅内占位(肿瘤、创伤、岀血)、脑脊液循环失调以及弥漫性脑水肿。颅腔为一半封闭、刚性腔隙,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脑组织的可压缩性很小,当ICP升高时,血液和脑脊液被挤压出颅腔,作为代偿机制,脑血流量降低造成缺血性损害,是发生继发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早在年,Lundberg就建议对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ICP监测,以作为早期发现继发损伤的手段。近年来的非随机研究表明,ICP监测可能改善脑创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岀血患者的转归。
(一)颅内压力容积曲线
ICP与颅内容积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图20-14)o当颅内容积开始增加时,ICP升高并不明显,表现为平坦阶段,代偿机制(颅内血容量和脑脊液容量降低)尚能发挥作用。随着颅内容积的进一步增加,代偿机制逐渐耗竭。这时即使小幅度的颅内容积增加,都将导致ICP快速升高,表现为陡峭阶段。最后,当ICP升高达一定水平时(临界压力),曲线再次出现平坦的形状,ICP与平均动脉压(MAP)几乎相等,提示颅内动脉的可扩张性达到了极限,脑灌注压(CPP)几乎为0,脑动脉受到周围脑组织的压力开始闭塞。这种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再次出现平坦形状称为代偿耗竭阶段,可见于ICP极度升高的颅脑损伤患者,图中还同时显示了ICP波形随动脉搏动的变化幅度。起始平坦阶段时,1CP波形的幅度很小,说明脑动脉的弹性和自身调节机制正常,动脉搏动未影响到ICP。进入陡峭阶段后,随着】CP的升高,ICP波形的搏动幅度越来越大,说明脑动脉的自身调节机制受损的程度越来越重。当达到代偿耗竭阶段后,ICP的波动幅度再次减小,提示脑动脉受压几乎闭塞,颅内几乎无血流灌注,动脉搏动无法传导到颅腔内。
从以上颅内压力-容积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见,从代偿到失代偿之间的转化是非常迅速的,在代偿阶段,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而一旦进入失代偿阶段,ICP迅速升高,脑血流灌注将在短时间内极度降低,临床常常表现为脑疝症状。这时再采取处理措施,可能挽救脑组织的机会已经丧失.因此进行ICP监测的临床意义在于及时发现[CP升高的趋势,在进入失代偿期之前釆取措施。
(-)颅内压监测的技术特点
1CP监测的类型:根据所釆用的技术不同,ICP监测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脑室引流测压、脑实质探头、蛛网膜下腔探头、硬膜外探头、腰穿测压以及经颅多普勒等。表20-10列出了常用监测手段的优缺点。
1.脑室内测压脑室穿刺置管测压被认为是ICP监测的“金标准”,置管位置多选择一侧侧脑室前角。通常在颅骨钻孔处和头皮穿刺处之间建立皮下隧道,目的是为降低感染发生率,并便于固定。以往多选择颅外水柱压力传感器,测压管路中充满生理盐水。
2.尖端整合压力传感器的ICP监测导管顾名思义这类监测导管的尖端配有传感器,有光纤和电-张力传感器两种。探头尖端可放置到脑室、脑实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等部位,扩大了监测适应证,操作也变得相对简单。目前欧美等国家多选择这类导管进行ICP监测。但价格昂贵可能是限制国内使用的主要因素。
3.间接ICP监测对于存在1CP监测禁忌证的患者,如凝血功能异常,人们一直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无创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开发出能够准确实时反映ICP的无创手段。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包括鼓膜移位、经颅多普勒和视觉诱发电位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准确性尚有待验证,临床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