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明睿
以脑部前、后联合线中点为原点,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确定靶点、植入电极,再打通一条皮下隧道,将电极与埋在胸口的电池相连……这不是科幻电影里为机器人“续航”的画面,而是一台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疗法)的“常规操作”,该手术目前多用于缓解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合并特发性震颤等疾病。帕金森一直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为何这种手术对帕金森有明显的疗效?
DBS疗法到底是“何方神圣”?《科技周刊》记者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鹤鸣。
DBS疗法被形象地称为“脑部起搏器”,作用原理主要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运用脉冲发生器(IPG)发放弱电脉冲,控制刺激其大脑深部的某些特定神经核团,抑制引起疾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改变相应核团或神经环路的兴奋性,减轻这些疾病神经方面的症状。而帕金森正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肌肉震颤、僵直、运动启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用“对症下药”来总结两者的相遇可谓是恰如其分。
“全球已有超过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在我国就有近万名患者,每年还以20万名新增患者的速度不断增长。”吴鹤鸣告诉记者,与之相反的是我国只有不到0.%的患者使用DBS治疗帕金森。
DBS疗法使用率低,是由于技术难度极大吗?吴鹤鸣坦言,相较于神经外科很多“性命攸关”的大手术来说,DBS的技术难度并不大,但对手术精细度的要求则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细算下来,从术前到术后竟然需要多达余个步骤,不少环节都精确到毫米级,不容一丝误差。
吴鹤鸣介绍,基底神经环路中不同核团对帕金森的各类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开关现象等有着不同的影响。术前要根据对患者症状的评估,选择不同的核团植入不同规格的电极。
完整植入的电极一般包含4个触点,吴鹤鸣以核团GPi为例,每个触点长1.5mm,间距1.5mm,完整植入部分不过也才10.5mm。一个一厘米大小的电极植入大脑,但凡有一点偏差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后果。“或是放错位置对患者症状起不到任何效果,或是刺激到其他功能区,如影响到视神经束等部位可能会出现光幻觉影响视力,影响到内囊可能会出现构音障碍或抽搐。”吴鹤鸣说。
手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电极植入颅内的靶点核团。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如果把人脑看作一个球体,选好靶点后其实从球体表面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进去。但进入路径的选择十分重要,安全肯定是第一要义,路径会避开脑室血管和脑沟等处减少出血风险。这就要求术前靶点定位完成后,还要在软件中模拟设计针道并模拟进针,确保整个流程的顺畅与安全。就好像需要通过哨兵发回特定信号,报告正确位置才可以继续行进一样。针顺着路径进入后,还要先放微电极进行电生理监测电极确认核团位置正确,才能继续植入刺激电极。用形似小飞机的装置固定导线和电极后,就进入手术的第二阶段——将电池植入胸部皮下,且通过延长线从皮下进行连接。
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好像在胸口开了个“口袋”专门用来存放电池,更为神奇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国内主要使用的电池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品牌,类似手机无线充电一样,隔着皮肤把“充电器”放在胸口,就能随时充电。
为了排除由于电极植入对核团的机械性毁损所导致的“微毁损效应”掩盖开机效果,植入电极2-4周后才可以为电池“开机”通电,进行程控。吴鹤鸣表示,DBS术后程控是一个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过程,要依据每个患者的手术情况正确设置参数,配合合理用药。“现在面对面程控发展到无线远程程控,将指令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患者家中的体外程控仪,再向患者的IPG发送程控指令,变换程控参数,减轻了不少术后帕医院就诊程控的经济负担。”
“虽然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具有微创、风险小、并发症小、可调节性和可逆性等优点,但只要是手术就有可能有风险。”吴鹤鸣说,如果植入电极的时候路径选择不当可能引发脑出血,甚至还可能导致引起肢体功能障碍,也不排除皮下隧道切口感染、愈合欠佳等情况。至于植入电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或者有人本身就会对导线排斥。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帕金森病这种退行性疾病来说,目前仍没有治愈的办法,任何方案都只能是延缓病情发展。”吴鹤鸣告诉记者,想要通过手术完全停药也并不现实,只能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和效果,进行减药,“手术只是一种电子药,最后还是要通过药物之间合理搭配,尽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06-:00:00:0脑部“植”电极,胸前“嵌”电池DBS疗法直指帕金森顽症/enpproperty本文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