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懿
高鹏浩
韩倩影
陆福志
洛桑曲珍
孙书剑
李海鹏
韩磊
蒋芬芬
车玄
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已连续举办12届。活动坚持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广阔舞台和良好发展条件,激励青年学子在困难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发掘创新,在创新中实现高远志向。
12年来,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和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脱颖而出。万余名大学生获得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提供的“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一批批当代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的辐射和影响下,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高举“自强不息”的青春旗帜,汇聚成驱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
张嘉懿:用青春的温度守护志愿服务的初衷
对于23岁的张嘉懿来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入库,随爱心医疗服务团赴西藏进行农牧民青少年眼病筛查,定期进社区、敬老院开展医疗筛查等活动……这样的志愿服务他已经坚持了5年。
他清楚地记得考入天津医科大学时,学校组织参观生命意义展厅,一间特殊的教室内陈列着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著名医学教育家、内分泌学专家朱宪彝所捐献遗体的部分脏器标本,还有余位遗体捐献者亲笔书写的遗嘱。
“很庄严,也很神圣。”张嘉懿说,他感觉到了一种大爱、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这也成为他日后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一种精神动力。
军训期间,他参加了一场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讲,深受触动。“这是能够拯救生命的事情。”当时对医学并没有很深了解的张嘉懿感受到了一种初心,不久后,他就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入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他说,“我想用8毫升血样,致敬生命中的十万分之一。”
这也是张嘉懿志愿服务生涯的开端。年暑假,他跟随天津医科大学“津藏瞳心光明行”爱心医疗服务团赴西藏,为西藏地区近名4至18岁的农牧民青少年进行眼病筛查,填补了西藏地区儿童眼病基础性数据的空白。
5年的时间,张嘉懿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志愿服务。“我未来的愿望是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医生,同时将志愿服务持续做下去。”他说。
高鹏浩:舞出我人生
在同学们眼中,21岁的河北大学舞蹈系学生高鹏浩是个乐观开朗的大男孩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上还藏着一段艰辛而又励志的故事。
高鹏浩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年5月,一个不幸的事实几乎击垮了他原本幸福的家庭:44岁的妈妈不幸患上了肾衰竭。“为了给妈妈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块钱的债。”高鹏浩说,“经过艰难的求医之路,妈妈终于好起来了,但必须吃进口药维持,每个月最少元的开支。”
坎坷的经历让他早早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他一直咬牙坚持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河北大学舞蹈学专业。
“我从小喜欢跳舞。”高鹏浩说,考上大学圆了他的舞蹈梦,但面对一年元的学费,他瞬间感觉到了压力。年的那个暑假,他白天当舞蹈老师,晚上当保安,一天只睡6个小时,努力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元。
高鹏浩从小还有一个梦想——当兵。年,他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主动报名,来到河北省邯郸市消防支队骑射路中队,成为一名消防战士。
在消防中队,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年一次双人消防梯架设攀爬训练中,战友的失误导致消防梯忽然发生脱落,为了避免战友从高处摔下来,高鹏浩立即把手指伸进消防梯的固定孔内,卡住下滑的梯子。虽然疼痛难忍,但是直到战友安全下梯,他才拔出手指。“训练结束后,我的3根手指韧带损伤,永远伸不直了,但我不后悔。”他说,“我觉得3根手指换一条生命,甚至是一家人的幸福,值!”
如今,高鹏浩已经从消防中队退役,回到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他觉得生活就像一场带着疼痛的舞蹈,而自己要带着微笑舞出一片天地。
韩倩影:立志在肿瘤研究领域留下“倩影”
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系学生韩倩影的生活中,“肿瘤”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字眼。高二那年,韩倩影的父亲因病失业,家里开始入不敷出。高考前夕,她的母亲也突然查出罹患肿瘤。正值6月酷暑,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她如坠风雪之中。
看到曾经无所不能的母亲忍受病痛折磨,韩倩影感到十分无助。“研究肿瘤,治疗肿瘤,让母亲不再受折磨。”她暗暗下定决心,将生物科学专业定为高考的第一志愿。
带着清晰的目标来到大学后,韩倩影开始刻苦学习。为了掌握专业课知识,课堂上她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为了读懂英文文献,她每天凌晨4点半准时出现在自习室背记单词。
除了学习,韩倩影还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挣取生活费,经常在赶公交车做家教的路上捧着课本背诵知识点。当取得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拿到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36项荣誉奖励时,韩倩影知道她用踏实努力换来的知识和本领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然而,想要研究肿瘤,仅仅学习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大二时,她主动加入研究组,进入实验室,主动申请了一项和肿瘤相关的科研项目。当打开专业软件的瞬间,她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和“科研”之间的距离:满屏的基因序列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为此,韩倩影努力查阅大量文献,反复学习相关知识。终于,当她的蛋白样品像一条条蓝色的海豚呈现在胶板上时,她知道自己成功了!
为了研究肿瘤,韩倩影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在寄出推免材料后的一个月内,她相继收到了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名校投来的橄榄枝。最终,她坚定研究肿瘤的初心,选择了北京大学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专业,并顺利通过北大的直博面试。
未来,她将继续奋战在肿瘤研究的道路上,立志在肿瘤研究领域留下自己的“倩影”。
陆福志:瑶族山瑶支系第一个博士生
26岁的陆福志是瑶族山瑶支系的骄傲。在这个全国仅有多人的瑶族支系中,他是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
陆福志出生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富宁县的大山里。小时候,他家住在茅草屋里,村里没有公路与外界相连,唯一的小学远在十几公里外的村委会。
为了上学,陆福志童年时没少吃苦头。6岁时,他就开始步行翻山越岭去上学。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需要自己做饭。每个周末,陆福志都会背上6斤米去学校,路上还要打一些柴。
因为家境贫寒,陆福志经常拿不出课本费。“没有课本,我就等下课以后借同学的看。没有作业本和铅笔,我就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回忆说。
年高考,陆福志获得全县理科第一名,考上南京大学攻读地理学,成为瑶族山瑶支系的第一个大学生。陆福志说,之所以选择地理学,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所学知识预防、减少灾害发生。
为此,他一直刻苦学习,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式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年,他又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山瑶支系的第一个博士生。
8年里,陆福志潜心钻研,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和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
除了学习和科研,他还热心公益活动。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到自己曾就读的中小学去做辅导、开讲座。去年,陆福志还带领南京大学“竺可桢讲师团”赴家乡开展励志科普讲座和爱心助学活动,用义卖筹集的元善款资助了2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希望我们的行动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点燃他们的梦想。”陆福志说。
洛桑曲珍:带着奶奶上学去
在很小的时候,洛桑曲珍就成了一个孤儿,好在一位早年丧偶且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收养了她。从此,两人相依为命,洛桑曲珍喊她“奶奶”。
为了让洛桑曲珍受到好的教育,奶奶带着她从林芝来到了拉萨。两人租住在一个小房间里,在洛桑曲珍印象里,为了方便她上学,奶奶一共搬过7次家。在洛桑曲珍看来,贫困的生活、艰苦的成长历程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这也给了她自强、自立、永不服输的个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二那年,当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袭来后,奶奶的身体不像从前那样硬朗。洛桑曲珍渐渐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做饭、洗衣、陪奶奶看病……这些都成为她繁忙课业外的日常。为了照顾奶奶,她几次放弃了走出高原到内地读书的机会。为了补贴家用,她每个假期都去外面兼职,发过传单,当过家教、服务员、打字员……而天一黑,奶奶就在家门口,等着这份牵挂。
当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喜悦的心情充满了洛桑曲珍的心头,烦恼也接踵而来。前几次都放弃了去内地的机会,这次要不要报考内地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学费怎么办,奶奶又怎么办……这些成了洛桑曲珍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思来想去,我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把年近90岁的奶奶留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最终我作了一个大决定——带着奶奶去上学!”
在西藏大学的支持下,洛桑曲珍和奶奶租住在学校里,得以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照顾奶奶。与同龄人相比,她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忙碌,但她明白这是多么来之不易,每一件事情都力争做到最好。
“在我最苦最难的时候,我也没有感觉到孤独,因为在我的背后,总有许许多多好心人在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洛桑曲珍说,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了她无偿的资助,西藏大学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身边的老师同学给了她无私的爱。在未来,她要继续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孙书剑:立志做微小卫星领域的探索者
虽然博士还没有毕业,但孙书剑的科研履历已经写满了分量十足的“干货”。承担9型18颗卫星的研制任务,并在5个型号中担任总体工作;和3位教授一起提出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载荷方案夺得一等奖,入选嫦娥探测器载荷备选库;发表两篇领域内顶级期刊SCI论文,授权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孙书剑正在自己热爱的微小卫星领域一点点做出成绩。
在孙书剑看来,微小卫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卫星发射以卫星的重量计费,每公斤高达3~5万美元,重量小意味着发射成本低。
“微小卫星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可重构性,而且能够承担绝大多数大卫星承担的任务。”他引用一组数据说,目前小卫星的发射量已经占到全球卫星发射总量的50%。
在浙江大学皮星二号任务中,孙书剑担任卫星平台轨道控制系统和主载荷这两项关键平台的主任设计师。在发射任务中,他担任发射调度,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通播中喊出了皮星二号的所有口令。
“只有对整颗卫星非常熟悉、遇到紧急情况能迅速决策的人才能担任发射调度。”孙书剑说,这是领导和同事对他能力的信任。任务结束后,皮星二号总指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教授授予他“皮星二号任务重要贡献奖”。
平时,孙书剑不仅醉心于科研,还对航空航天科普情有独钟。自年起,受公益教育组织邀请,他开始以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向偏远地区中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科普讲座,目前已经开展20多场。
这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以后还是会从事微小卫星领域的研究。”他说,“目前我们国家在微小卫星领域有很多技术和欧美国家还存在差距,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把相关技术向前推进一步。”
李海鹏:成功需要%的勤奋努力
“回旋加速器打开原子核看到的新现象,不比野外拿地质锤打破岩石看到的多。”中科院院士朱日祥的这句话让中国石油大学李海鹏毅然决然地转专业,选择了地球物理学。而他也交出了6门课程满分、10门课程99分,连续3年专业第一的答卷。
由于课程设置不一样,李海鹏需要把地球物理专业没修过的课都上一遍。他每天坚持早上6点起床,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时间,用一年时间补修完地物专业两年总计31门课程,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是专业最高分。
因为时间冲突,有些课程他不能全部去上课,李海鹏只有通过网络课程自学,逐渐掌握进而学精。一个学期修完了四大物理学的三门《光学》《电磁学》和《热学》,这也一度让他感到非常吃力。“在高强度、短时间的物理学习中,慢慢地感到不同物理学分支相通的地方,对我来说,收益颇深”。
随着对地球物理学学习的深入,李海鹏明白,只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才能使自己在学术领域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他开始不断夯实自己的数学基础,参加各类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他在学校度过了6个寒暑假,大一自学高年级课程《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大二自学《小波变换》《泛函分析》等研究生课程。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回报,山东省赛一等奖、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年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李海鹏实现了数学竞赛的大满贯。
在前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上,李海鹏在海底起伏地表地震波数值模拟方面做出了创新工作,以第三和第四作者身份在国内著名地球物理学期刊《AppliedGeophysics》上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还担任了德国地球和行星科学期刊《ActaGeophysica》的审稿人。
如今,李海鹏已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造,他希望进一步探索地球深部,用尖端技术做大科学问题,偷听地球的“悄悄话”。
韩磊:抗癌病房里发表SCI论文
“读博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地质装备工程专业博士生韩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