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6个孩子4个妈,这一家子奔向希望
TUhjnbcbe - 2024/9/11 17:10:00

“爱心妈妈”戴小萍创办了江苏省首个心智障碍者社区式模拟家庭,从吃饭穿衣教起,帮助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

6个“孩子”4个“妈”,这一家子奔向希望

晚上6点,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的南隆家园56栋一楼的星悦阳光之家灯火通明。厨房里,已经包好的一箩荠菜肉馅馄饨,是孩子们的晚餐。雾气氤氲中,“妈妈”戴小萍喊着“洗手、来端馄饨吃饭啦”,几个高高的大男孩便乖乖地挨个洗手,来到厨房。每人满满一碗馄饨,有的孩子会不小心把汤洒出来,有的孩子动作慢了两拍,但这都不要紧,在这里,“妈妈们”会包容他们,也会教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饭,每天的集体生活,让他们很快乐。

戴小萍是一位16岁孩子的妈妈,她也是更多孩子的“爱心妈妈”。今年9月,她创办了江苏省首个心智障碍者社区式模拟家庭——星悦阳光之家,4位老师和6个心智障碍的孩子,组成了一个临时大家庭。在这里,老师们从穿衣、洗漱、吃饭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起,带领孩子们学习自理能力。

助残探索

组建“模拟家庭”,6名智残孩子是首批成员

戴小萍今年43岁,她的儿子汤鑫,今年16周岁。从儿子2岁时查出脑瘫开始,她便一直不离左右,在儿子康复期间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孩子慢慢大了,我们当父母的总有老去的一天。如果我们‘走’了,孩子怎么办?他们会不会买菜?去超市怎么购物?甚至方便面怎么烧,都是问题。”年,戴小萍在常州市、武进区残联和南夏墅街道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星馨残疾人之家,除了为脑瘫患者、自闭症患者、唐氏综合征患者等心智障碍者提供康复训练教育和适当的日间照料外,还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工作技能培训。目前,有20多名心智障碍者在里面进行辅助性就业,年纪最大的53岁,最小的16岁。

戴小萍给孩子夹馄饨

心智障碍者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常常会因为一些行为被视为异类,给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但是对于每一位心智障碍者的父母来说,最难的并不是肩上的负担,而是担心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这些孩子该怎么办。

今年9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戴小萍探索创办了星悦阳光之家,6名心智障碍者作为首批“试点”进入社区式家庭生活。他们是21岁的卢锋、23岁的朱晨阳、20岁的钱锦、19岁的吴旭松、18岁的王胜彬和戴小萍的儿子汤鑫。

所谓“社区式家庭”,是以模拟家庭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戴小萍租的是一间平方米的房子,虽然简陋,却不失温馨。墙面上贴着孩子们在这里日常生活的照片。房子为三室两厅,6个孩子上下铺,分住两间房,另一间给值班老师住,还有一间房给孩子们看电视、娱乐用。

集体生活

从吃饭穿衣教起,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合作

每天的集体生活,从早晨6点正式拉开帷幕。起床、穿衣、刷牙、吃早饭……“晨曲”结束后,当天的值班老师会带着6个孩子一起出门,步行前往不远处的星馨残疾人之家,一路上叮嘱孩子们“两个两个手牵手,看好红绿灯,注意车辆……”然后,到星馨残疾人之家进行辅助性就业。下午5点,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老师又带着他们一路走回去。路过南夏墅菜场,他们会进去看看今天买些什么菜,让孩子们自己挑菜,并学着装袋、付款。

每天回去路上,会到菜场买菜体验生活。

到家后,“妈妈们”在厨房忙活,孩子们会自觉分工做家务,扫地、拖地、收衣服……这些技能,都是“妈妈们”几个月来,手把手教会他们的。

刚来的时候,王胜彬几乎什么都不会,刷牙水直往肚子里咽,“妈妈们”一遍遍地指导、不厌其烦,终于让他学会吐水。还有挤牙膏,刚开始,一支牙膏没多久就会被他用完,为了纠正习惯,“妈妈们”买来小号的儿童牙刷,告诉王胜彬,每次挤到和牙刷一样长就行……

孩子们的进步很大,他们已经学会了主动分工合作,“当然啦,也会有偷懒的时候,比如说今天轮到谁洗碗了,问起来的时候,有的孩子还会赖掉。跟他们相处,其实有时候也挺有趣的。”戴小萍笑说。

低偿服务

4位老师,用爱与责任陪伴

星悦阳光之家每天会安排老师值班,和孩子们吃住都在一起。6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锻炼,多亏了4位“爱心家长”:戴小萍是这里的“大家长”;蔡德英主要负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照料;时佳红教孩子们生活常识、唱歌跳舞,进行文艺拓展;许文波是这里唯一的一位男老师,负责全方面的照料。

晚饭后,带孩子们跳广场舞。

星悦阳光之家虽然是有偿服务模式,但是戴小萍考虑到每个孩子家里的实际情况,收费是元/月,而支出成本,包括每月元的房租,还有日常的水电煤、孩子的一日三餐等所有费用。“我们的老师都是献爱心,在这个大家庭工作,每月就拿元的报酬。”

时佳红以前是一所民办幼儿园的老师,机缘巧合下,进入了星馨残疾人之家工作。在那里四五年,和孩子们也处出了感情,所以当听说戴小萍要创办这个社区模拟家庭、准备招募“爱心妈妈”时,她第一个报了名。“和孩子们相处有感情了,他们各有可爱之处。”

美好祝愿

融入社会,迎来他们的小天地

把心智障碍的孩子“全托”,能让孩子们的父母放心吗?因为担心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第一天,家住湖塘的朱晨阳妈妈还特意赶了过来。她说,朱晨阳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她,更没参加过集体生活,有些担心。

但是隔了半个月,朱妈妈再来看时,发现儿子能主动融入集体生活了,“后来每周回家,还会帮忙洗碗,孩子的改变真的很大。”

对于朱晨阳妈妈的心情,“大家长”戴小萍十分理解,因为她的儿子鑫鑫也是个脑瘫孩子。她说,创办社区式家庭,一方面是希望家长学会放手,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在这个社区式家庭里,生活作息安排十分丰富,除了吃饭、睡觉外,还有各类户外活动。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戴小萍和家长们都很欣慰。戴小萍说,希望通过努力,让这些孩子通过锻炼,真正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迎来他们的一片天地。

吴燕翎吴斐文朱臻摄

1
查看完整版本: 6个孩子4个妈,这一家子奔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