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血管自发性破裂所致的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血管淀粉样变性、动静脉畸形、血液病、梗死后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后等。临床表现以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特点。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人,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死亡率最高的卒中类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及血友病等)、感染、药物(如抗凝及溶栓治疗等)、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动脉炎等所致.
2.发病机制脑内动脉具有动脉壁薄,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均少且缺少外弹力层的特点。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或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变性,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液自血管壁渗出或动脉瘤壁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脑内小动脉随着年龄增长变得弯曲呈螺旋状,使深穿支动脉成为出血的主要部位。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近端呈直角分岀,受高压血液冲击易发生粟状动脉瘤,是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其外侧支被称为岀血动脉,
脑出血一般单发,也可多发或复发,出血灶大小不等较大新鲜出血灶,其中心是血液或血凝块(坏死层),周围是坏死脑组织,并含有点、片状出血(出血层),再外周为明显水肿并形成占位效应。脑室系统受压变形及向对侧移位,又加上部分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形成血凝块,造成脑室系统的脑脊液循环严重梗阻血肿向脑表面、外侧裂等处穿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脑沟、脑池及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阻塞,构成了继发性脑脊液回吸障碍,增加脑水肿,严重病例可发生脑疝。
【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情绪激动、劳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寒冷季节多发。出血早期血压多突然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发病后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临床表现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有关。
1.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脑出血病例的60%.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引起典型表现可见“三偏征”,即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肓。双眼球常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可有失语;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
(2)丘脑出血如属一侧丘脑岀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状
(3)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一般出血量不多,都经侧脑室角破入脑室。临床表现常见头痛、呕吐、颈强直和精神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不多见,故临床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