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智能脊柱外科与手术机器人技术峰会在线火热召开。会上,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MAZORX在中国上市。
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手术机器人的不断升级表明,影响机器人手术使用的两大因素——技术与社会接受度正在不断改善。未来,机器人手术将有望在临床常态化开展。
作此判断的南京大医院骨科邱勇教授表示,在广度上,希望能让手术机器人像微创技术一样,有医院;在深度上,在克服手术限制与整合患者信息之后,手术机器人将向“解放”医生的方向发展。未来,医生只需操刀手术的关键环节,其余部分通过下达指令,由手术机器人来完成。
01
实现骨科手术智能化升级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机器人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临床中应用手术机器人相对较多的科室,骨科机器人手术的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且势不可挡。MAZORX的上市迈出了机器人手术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MAZORX可以通过AI术前手术计划、机械臂术中精准定位、导航手术可视化等,辅助医生实现可预见、高精准、全程可视化的手术体验。”邱勇说,人类的大脑是有限的,而配上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提供更多可能,能帮助医生完成更高、更难、更精准的手术。
作为人体第二条生命线,脊柱肩负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神经传导的枢纽职责,包绕着复杂的神经和血管。脊柱外科手术哪怕是失之毫厘,对患者的伤害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精准诊断并制订手术方案、精准实施手术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陆军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指出,骨骼是钢性结构,即使有严重病变畸变,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也可获得患者个体化的骨关节或脊柱结构信息。依此,MAZORX可以在术前完成手术计划,进行精准、智能化的手术路径设计和诊断,大大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
02
未来已来,机器人手术不再遥远
传统脊柱手术需要医生进行很长时间的临床经验积累,以便应对不同的患者情况。智能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术者所需的学习曲线更短,通过AI术前手术计划可帮助医生找到理想全面的手术方案,再配上术中机械臂精准定位及导航的全程可视辅助,年轻医生也将有参与复杂大型手术的可能。
邱勇教授介绍:“以传统方式进行手术徒手置钉,即使面对的是正常脊柱,新手打枚螺钉也很难掌握该技术。如果在导航可视化的情况下,只需要在实体上做一两次尝试,再由上级医生带领做几次手术,基本就可以掌握该技术。”由此可见机器人的使用将大幅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助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速度,扩充医师力量。
同时,在智能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手术效果也会大大改善。研究显示,MAZORX辅助的手术可帮助患者减少47.8%的术中出血,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术后康复效率,更缩短了超过57.2%的住院时间。医院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MAZORX能有效提升病房周转率和服务能力,为医院提高医疗效率。
周跃认为,智能手术机器人的高效优势源于强大学习能力,这能够为医疗模式的创新带来积极的改变。“医生做骨科手术,劳动强度很大。机器人不会疲劳,在分担医生工作量的同时,还能帮助做到可视化、精准化,让手术更安全高效,这将为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也是现代脊柱外科事业发展的方向。”周跃说道。
有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以29.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到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亿元。
目前,我国的机器人手术发展程度与欧洲国家相当。邱勇认为,欧洲国家与我国的医疗系统较接近,此类手术都未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因此该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速度落后于美国。随着医保报销范围的扩大,机器人手术推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03
医生仍是手术责任人
老龄化与骨科类疾病发生率呈正比,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发生骨折、脊柱侧弯、脊椎病、关节炎、关节肿瘤等骨科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中老年患者数量也在日益增多,每年有近万名老年患者需要进行骨科治疗。
面对大量的手术需求,智能手术机器人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之一。不过,与自动化的汽车组装、电脑安装不同,手术面对的是生命,判断与决策还是要由医生来完成。周跃表示,医生仍是手术的第一责任人。医生要在观念上认同机器人手术,并要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你们心中的外科医生,拿着血管钳、手术刀,一边手术,一边被护士不停地擦汗,像打仗一样紧张。实际上,现在的外科手术,特别是微创外科手术,已经走向‘画工笔画’的阶段,变得精准、优雅。未来的手术将变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掌握智能技术辅助手术的外科医生也是手术大师。”周跃说。
文:王天鹅
原标题:《有了机器人的加持,脊柱外科手术好似“画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