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可以平凡,也可以伟大。
医院急诊科医生丘远军的生命,因意外永远定格在了年3月5日,年仅40岁。同为医学专业出身的妻子梁晓宁,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决定遵照丈夫生前的意愿,将他的器官捐献出来。心脏、肝脏、肾脏、肺、角膜,丘远军的捐献,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使2人重见光明。
这是丘远军和梁晓宁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器官捐献者家庭的故事。谨以此文,向他们致敬!
▲丘远军和梁晓宁
3月27日,广州的天气未如预报般有雨,而是难得地放了晴。梁晓宁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走进位于广州增城区正果万安园内的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这是专属于器官捐献者的一隅天地,墓碑上的每个名字,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知道我们来干什么吗?”梁晓宁问。
“看爸爸。”儿子答。他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怀里紧紧抱着妈妈用心挑选的一大束白色洋玫瑰。9岁的孩子,意识中对生死有了懵懂的概念,他知道,爸爸没有走,爸爸的眼睛还能“看见”。
一步一步,越来越靠近。在一块书页形状的崭新墓碑上,眼尖的儿子很快看到了“丘远军”三个字。刚刻好的名字,摸起来手指还沾着灰,梁晓宁泪如雨下。
“一个人可以救很多人,你觉得值得吗?”她问道。
“值得。”儿子点点头。
她和他是彼此的初恋,一牵手就走过了20年
梁晓宁和丘远军的缘分,始于一次同乡聚会。虽然他们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同班同学,但平时接触不多,直到聚会时,丘远军坐到了梁晓宁对面,她才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当时她心想:这个人这么胖,不像是广东人。
▲大学时的丘远军和梁晓宁
后来渐渐接触多了,他们成了彼此的初恋。那是年,他们在一起的第一天就骑着单车,花了整整8个小时,把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兜了个遍。梁晓宁记得,丘远军在桥上对她说,“反正不知道为什么,这辈子就是你了。”
年大学毕业后,他们选择来到广州。“我是湛江人,他是梅州人,两个地方的中间点就是广州。”梁晓宁说。
刚开始,丘远军任职于广州医院,后来到医院进修,自医院,师从霍力为主任医师,成为黄氏治疗手法学术传承第四代传人。
▲丘远军
在同事眼里,丘远军有个“凶老婆”,是“妻管严”。不论是吃饭、看诊间隙,还是晚上下班回家前,夫妻俩总要通电话。“文字是经过修饰的,声音才是真实的,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打电话。”梁晓宁说,大学时他们就成套成套地买电话卡,每天都能聊很久,这是两个人之间的默契。
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从此,两个人的小日子里,多了根“小尾巴”。儿子小时候身体不是特别强壮,丘远军希望他通过游泳强身健体。于是,儿子从3岁开始练游泳,小学一年级时还被选入了校队。
“以前能排队里前几名,进校队后却成了垫底,对孩子打击很大。”梁晓宁说,她对孩子的教导十分严厉,总会“恨铁不成钢”,而丘远军却特别宽容,还告诉她,“孩子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可以了。”这样的鼓励,也成为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在儿子眼中,妈妈最喜欢的人不是自己,而是爸爸。或许因为丘远军工作忙,和儿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一家三口在一起时,儿子总会和妈妈“抢”爸爸……
这样的日子,看似简简单单,细微之处却显露温情。时光慢慢走啊走,十年也就过去了。
看完两个病人后,他再也没有醒来
同为医学专业出身,夫妻之间,时常会谈及生死的话题。丘远军总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自己死了,就把能捐的捐了,剩下烧成灰,放进海里或是树下。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的大学同学群里,每天都有武汉一线医生的声音。夫妻俩聊天时,丘远军又提到了捐赠的事,“最起码眼角膜可以捐”。那时的他们没有想到,生死离别降临得如此突然。2月25日这天,成为一切转折的开始。
当晚9时左右,正在急诊科值班的丘远军在看完两个病人后,突然倒在了椅子上,随后被紧急送医院进行抢救。
该院ICU主任医师苏伟回忆,丘远军入院后,从CT片初步判定为丘脑出血,合并有脑干出血,情况十分严重。“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也是清醒和睡眠的总开关,如果这里出现问题,患者的愈后将十分不好。”苏伟说。于是,医院立即对丘远军展开积极抢救,并请脑外科和神经内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即便如此,丘远军的生命体征始终不稳定,脑功能评估为全脑功能衰竭。
从丘远军躺进ICU,梁晓宁的天一下暗了。2月26日凌晨1:47,从来不爱和丈夫用文字沟通的她,在抢救室外,忍不住给丈夫发了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