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头部ct报告:这些疾病在报告中的描述是什么
1、缺血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闭塞血管供应区内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可出现脑回状强化
2、出血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区内出现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
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干等部位斑点状低密度灶,直径一般小于1cm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及囊变期。
Ⅰ、急性期:表现是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饿团状高密度灶,CT值60---90HU,血肿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围绕,并产生占为效应。如血肿破入邻近脑室内,则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与低密度脑脊液形成的液-液平面,甚至脑室呈高密度铸型
Ⅱ、出血吸收期:血肿边缘密度减低,边缘变模糊,高密度血肿呈向心性缩小,而周围低密度带增宽,出血后第3天至6个月增强扫描可于病灶边缘出现环形强化
Ⅲ、囊变期:原血肿变为脑脊液密度的囊腔即软化灶。
5、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后在附近脑实质内形成血肿,可破入脑室内形成脑室内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常见于动静脉畸形出血和海绵状血管瘤出血
①动静脉畸形出血:常呈不规则团块状不均匀高密度影,位置较表浅,血肿附近有时可见到钙斑,小的软化灶或呈混杂密度的畸形血管病变区,血肿周围有脑水肿和占位表现
②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呈类圆形高密度灶,瘤体体积较未出血时增大,有占为表现
7、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颈内动脉段常是鞍上池不对称积血;
②大脑中动脉段多见外侧裂积血;
③前交通动脉段则是前间裂基底部积血;
④而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