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明超马富春孟佩佩
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白乐善夫妻现在的小日子挺红火,在离家不远的超大规模智能温室(甘肃省张掖市海升现代农业公司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上班,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有1万多元。
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的白乐善曾经没有工作,生活困难。现在,经过政府和企业的技能培训,他已是大棚温室里的的“多面手”,很多工序都很熟练。白乐善说,有了大棚温室,以后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张掖是河西走廊一千余公里狭长地带上的5个地级市之一,再加上武威、金昌、嘉峪关、酒泉,河西走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通往西域要经过这里,佛教东传要经过这里,丝绸之路西去这里是咽喉,经略西北这里是重镇。一直以来,这里只有个别地方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更多地方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戈壁和荒漠,养活的人口有限,过上富足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在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杨白桦看来,河西走廊的寒冬和干旱不是问题,戈壁和荒漠也不是问题,只要有水源,再加上当代的科技和合理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在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化寒旱农业。
海升公司在张掖的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项目是生态戈壁农业的示范性项目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项目,项目一期年底开始建设,年即运行投产。
在海升公司的温室大棚里,智慧农业设备令记者大开眼界:每株作物无土栽培,不易感染土壤传染病菌,采取有机质营养钵栽培,通过电脑操控所需水肥;一排排风机通过电脑控制旋转,及时通风保持恒温;通风管里根据作物所需,定量输入二氧化碳;温室顶部安装了太阳能传感器,对作物进行光照,棚顶幕布自动升降,控制光照度。
“温室里形成了一个密封的生态循环系统。”杨白桦介绍说,“温室里有从国外引进授粉的熊蜂,还投放了一定比例的瓢虫、丽蚜小蜂、小花蛙等害虫的天敌,不用任何农药,生产出的蔬菜很健康。”
大型农业集团在河西走廊的荒漠里发展出现代化农业项目正是“大鹏飞兮振八裔”,连张掖当地的人也倍感惊讶。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样的农业项目会给当地带来可观的就业,助力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
“仅仅海升一期的温室大棚项目,常年就需要人左右的劳动力,而我们挑选的工人大部分来自项目周边的建档立卡户。投资7亿多元、占地亩的二期项目也在抓紧建设,未来将需求更多当地的劳动力。”杨白桦说。
在张掖海升智能温室务工的樊香兰已经学会了大棚种植的大部分技术,她家里8口人,其中有5个孩子,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多年来一家人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樊香兰说:“现在一个月我能挣4元左右的工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看到亲手种出来的圣女果卖到了北京、上海的大超市,还是感觉像做梦似的。”
张掖市引进海升这样的龙头农业企业在戈壁滩大展“拳脚”,酒泉市肃州区东洞戈壁农业产业园区的现代化农业则更是蔚为壮观,这里建设的是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
酒泉市东洞镇是典型的河西走廊地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雪山一字排开,夏季也是白雪皑皑,眼前则是荒滩戈壁。东洞镇党委书记吴海霞对这样的环境再熟悉不过。她说,就在三年前,这里仍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近2.17亿亩戈壁滩等土地一直未开发利用。
年,酒泉市决定在东洞镇开发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吴海霞回忆,当年干部职工都是穿着大棉袄在茫茫戈壁滩上进行规划放线。年争取到了国家农发办的项目,做好规划便大张旗鼓向全国招商引资,引企入园。
吴海霞说,短短两年,园区先后引进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日光温室大棚座,对接了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广州江南等东部大市场,带动全区外销优质蔬菜45万吨。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先进种植和建设技术被引进了园区,还研发并推广应用了有机无土栽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42项新技术,注册了“戈壁雪润”“沙地绿产”等农产品品牌。
东洞镇四号村村民马静是一位受益者。多年前,她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想尽办法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孩子出生后更是如此。如今在园区种了大棚,“一亩大棚十亩田”,再也不愁消费、房贷等开支了。
酒泉集中“火力”从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中要效益,摆脱贫困的金昌市何家湾村也在想办法从现代化农业综合体建设上追求更富足的小康生活。
何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泽霞说,全村共有户人,前几年村里集中建设83套房子,完成了一、二社整社搬迁,新村里建了文化活动广场、配套建设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并配套完成了集中居住点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何家湾村民通过搬迁挪出了穷窝,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何家湾村耕地总面积仅有亩,人均耕地面积少,要想生活富足,还得另想办法。以72座日光温室大棚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成了何家湾村致富综合体,“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的发展模式让何家湾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民增收了。
何家湾村主任、致富带头人陈爱民说,从年开始,他们从陕西和省内静宁、敦煌等地购进苹果、蟠桃、核桃、杏树等经济林树苗近62万株,栽植在日光温室里。等苗木适应环境后再移植到亩的荒地上。
“综合体把村上的贫困户都吸纳了进来,让他们月月领固定工资。”陈爱民说,目前,全村有70多人在这里上班,等树苗全部移植,田园综合体发展起来,村上近剩余劳动力就全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
戈壁农业最终会如何改变河西走廊?如何改变当地人数千年来靠天吃饭的历史?甘肃省政府早在几年前已做出预测:到年,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河西戈壁农业产业带,把河西走廊地区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