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颅咽管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时期颅咽管中Rathkes囊的残余物而引起的颅内肿瘤,虽然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但却具有很强的侵袭能力。由于其发病部位常位于视神经、脑垂体、第三脑室和下丘脑附近,随着肿瘤的进展,常引起进行性视觉障碍、内分泌激素紊乱和神经症状改变,从而使病人的生活质量的急剧恶化。
颅咽管瘤是一种病理表型为良性的鞍区肿瘤性疾病,需尽早诊断治疗
1、疾病概述
颅咽管瘤被认为是一种病理表型为良性但预后却不佳的鞍区肿瘤性疾病,神经外科医师认为该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研究发现该肿瘤在发病年龄上呈现双峰分布表现,即在儿童和40-50岁成人呈现两个发病高峰,且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在非洲和远东(除日本外)地区患病率较其他地区高。
年发布的WHO中枢神经系统分类中将颅咽管瘤分为造釉细胞瘤型颅咽管瘤和乳头状瘤型颅咽管瘤,前者以儿童为主,而后者几乎仅见于成人。一般来说,由于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发生位置较深且毗邻视神经、丘脑下部和颅底动脉环等重要结构,导致手术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且容易复发。
2、经典亚型
颅咽管瘤的两种经典亚型,造釉质型颅咽管瘤(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和乳头型颅咽管瘤(乳头状瘤型颅咽管瘤)一直以来被神经外科医生认为是有着相似治疗反应的肿瘤。然而最新的基因测序和分子研究结果证明了两者之间具有重要差异。
外显子组测序研究表明,颅咽管瘤具有不同的遗传学起源,不同亚型的发生主要由致癌基因相互排斥改变来驱动。在95%的乳头状瘤型颅咽管瘤中观察到BRAFVE的复发性突变,这种突变通过调节MAP激酶/ERK信号传导通路,并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另一方面,在75%-96%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观察到CTNNB1突变,证明仍然存在一种不具有这种遗传组织学相关的肿瘤亚组。对这些基因突变的探索可能有助于颅咽管瘤的病理诊断,特别是指导个体化的医学治疗的临床试验,例如使用BRAF和MEK抑制剂治疗乳头状瘤型颅咽管瘤。
即使可以根据基因突变的层面重新定义颅咽管瘤,但仍有几个问题未得到解决。目前关于基因突变类别如何影响临床表现的报道数据很少,比如患者年龄差异、内分泌激素水平、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囊实性、全切率和复发率等。此外,尽管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绝大部分病理诊断为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亚型,但尚不清楚其是否都出现CTNNB1突变。
3、治疗进展
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积极的手术切除被大多数医生认为是最有效的治愈肿瘤的方法,但手术常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且受术者经验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治疗观点认为最大程度切除颅咽管瘤,然后辅以放疗,以实现在肿瘤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这种治疗观点的理论基础可能是因为颅咽管瘤患者的预期寿命比其他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预期寿命长。因此,治疗应着重于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化学疗法,这使得颅咽管瘤患者的治疗并无明显进展,且在颅咽管瘤的分子微观层面研究有限,这使新疗法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了解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该病临床上组织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特征
实体区域有小叶结构,这种由假复层柱状细胞组成的小叶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肿瘤细胞在小叶周围成栅栏状排列,而松散的盘状细胞和星状细胞则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于小叶中央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肿瘤细胞呈均匀分布,一般肿瘤明显的核异形性和多形性并不常见。
囊腔壁则由角蛋白结节退化形成,腔内充满细胞碎片和囊液,囊腔壁细胞多呈扁平状,类似于角质化囊肿,但又不同于表皮样囊肿,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不存在角质透明颗粒和无核鳞状细胞。除上皮成分外,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还常表现为广泛的纤维化、慢性炎症浸润、含铁血黄素沉积和胆固醇裂隙。
此前,也有相关报道确立了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与一些牙源性肿瘤形态学和遗传学的相似性,因为它们共同来源于口腔外胚层。牙源性病变和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之间的其他相似性还包括釉质蛋白(釉蛋白、牙釉蛋白)以及釉质蛋白酶溶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乳头状瘤型颅咽管瘤中未发现釉质蛋白。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超微结构包括用以链接呈栅栏状排布上皮细胞的桥粒、成束的细丝和基底层,囊腔壁还含有微绒毛结构。
2、分子病理学
近年来有大量文献已经证实,WNT/β-链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的过度激活是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分子病理学的基础,该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期以及青春期都发挥关键作用,该通路一旦失调则可导致疾病。WNT/β-链蛋白信号通路的活化受到细胞质中β-链蛋白水平的严格调节。
在没有WNT配体的情况下,β-链蛋白被由几种蛋白质所形成的细胞“破坏复合物”捕获,所述蛋白质包括腺瘤样息肉支架蛋白、轴蛋白以及蛋白激酶GSK3β和CKIα。通过该复合物,β-链蛋白被位于其N-末端氨基酸中的GSK3β和CKIα磷酸化,并且翻译后被标记在蛋白上以便识别,通过蛋白-蛋白酶途径激活,导致β-链蛋白降解。
如果WNT配体与位于膜卷曲蛋白受体结合导致“破坏复合物”的分解,从而使β-链蛋白稳定化。随后,β-链蛋白在细胞质中积累并转移至细胞核,再结合TCF/LEF转录因子以达到调节靶基因的转录的目的。
在大多数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肿瘤中观察到β-链蛋白的核-细胞质积累,通常位于形成的“细胞簇”和肿瘤的单个细胞中,这些簇代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组织学标志,其区别于鞍区的任何其他肿瘤,包括乳头状瘤型颅咽管瘤。
结语:神经外科领域专家一直认为颅咽管瘤应该进行多手段的综合治疗,每一个患者均应该接受个体化的治疗,要真正做到精准医学治疗才能让患者最大受益。颅咽管瘤基因研究的局限性使得寻找新的颅咽管瘤诊断方法、新的治疗途径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