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自贡网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一项抢救性工程,事关残疾儿童的希望和未来、残疾人家庭的幸福安康。
近年来,自贡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标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残疾儿童(0-14岁)康复救助人,完成下达任务数量的.35%,实现了符合康复救助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全覆盖。
记者从相关康复机构获悉,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经过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每年都有不少残疾儿童摆脱“家庭负担”的沉重标签,最终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我要上学啦脑瘫患儿临床治愈出院
6月最后一天,外婆领着3岁大的鹏鹏,和朝夕相处的自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康复分院,以下简称康复中心)医护人员逐一告别。
“下学期我就要上幼儿园啦!”鹏鹏清脆的声音在宽敞的走廊里回响,一旁的外婆回想起过去的多个日夜,不禁潸然泪下。
“当时专家的原话是‘可能你们要照顾他一辈子’,全家人一下子觉得天都塌了,家里足足一个星期没开伙……”外婆告诉记者,鹏鹏7个月大时发现他既不会爬也不会翻身,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医院最终确定为脑瘫,接下来两年多时间她带着鹏鹏,每天早出晚归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训练。
渐渐地,鹏鹏会翻身了、蹒跚学步了、开口说话了——由康复中心出具的中期评估显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双下肢伸膝能力、平衡协调能力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可独立上下台阶,辅助下课单脚站立维持10秒,评分由初次分数18分,增长为中期分数20分。
6月底鹏鹏临床治愈出院时,显示末期分数为23分,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能力以及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了改善和增强,家长对儿童康复满意度,以及训练工作满意度均为“满意”。
康复中心儿童康复训练组组长、主管康复训练师罗亚玲表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康复训练,鹏鹏各项指标已经达到了出院标准,具备了入学条件,完全可以融入社会。外婆的感受则更为直观:“我孙孙现在和其他小孩没有任何区别,他能说会唱、能跑也能跳,记性还好得很,我们俩出门还要靠他来认路呢!”
迈上新台阶见证自贡市康复事业发展
今年2月,川南地区规模最大、项目最为齐全的康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该康复中心由自贡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医院,按照“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共建,投资超过了万元,总面积达到了余平方米。
据了解,康复中心医院康复科为依托,开设了神经康复、肌骨康复、儿童康复三个病区;开展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训练、传统康复治疗、聋儿语言训练、矫形器制作等康复技术;采用适老化无障碍环境,为成人及儿童提供一站式康复。
记者在康复中心见到,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利用各种器材进行康复训练,整个病区整洁干净、各种无障碍设施齐备,就连走廊上的扶手都有“高低”之分,分别供行动不便的成人和儿童抓握。
“在全省所有地市州当中,康复中心不但在儿童康复项目上是最齐全的,还采用很多前沿技术。”医院康复科主任、康复分院副院长任凯表示,十年医院康复科时,整个科室仅有十来张病床,许多康复项目当时无法开展,不少患者不得不到外地接受康复。
自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成立了自贡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自贡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稳步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全市康复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除康复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之外,今年自贡市卫生康复职业学院还成功申报全省唯一一所残联系统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基地。
应救尽救康复救助政策实现全覆盖
在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童童和他的奶奶。
奶奶表示这些年她一直在为童童的病发愁,直到村里的残联专干找上门来,告诉她可以申请康复救助。据悉,童童直到8岁都不会站立行走、不会开口说话,只要手能够着的东西都往嘴里送,就连身上垫的纸尿裤都不放过——奶奶只好让童童常年穿自己缝制的背带裤,让他“无处下手”。
据悉,尽管童童入院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但经过1年多时间的康复训练已大为改观,现在不但能和医护人员进行简单沟通,还学会了自己用勺子吃饭。奶奶把一点一滴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告诉记者自己重新看到了希望,她表示每年2万元康复训练救助加上医保报销部分,够童童在康复中心呆上大半年,期间唯一的开支是祖孙俩的伙食费。
记者从自贡市残疾人联合会获悉,目前自贡市正在实施的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主要包括为听力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适配及听觉言语功能训练;为肢体残疾儿童提供矫治手术及功能训练;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认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训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训练。同时,近年来自贡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救助范围由原来的0-6岁贫困听力、言语、智力和孤独症儿童,0-12岁贫困脑瘫儿童,调整为0-14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脑瘫)、智力和孤独症儿童。
救助标准也普遍上调,其中康复训练由1万元调整为2万元。
救助方式由原来的年初确定全市目标任务,分配各区县、康复机构救助名额实施,调整为残疾儿童康复应救尽救,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康复。
同时全市康复机构也出现几何式增长,从原来的6个发展到13个,服务能力从人发展到人。
■人物故事
干好本职工作——记残疾人工作者、市残联康复科科长黄志军
“好像我天生就是干这一行(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市残联康复科科长黄志军扬了扬并不存在的左手笑了笑,对记者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干不好会被人笑话。”
黄志军属于全市十万名持证残疾人中的一员(肢体三级),11岁时发生的一场小小意外因处置不当最终让他失去了整个左手前臂。据悉,当年由于交通不便,父母带着意外摔倒致“骨头错位”的少年黄志军,找当地“赤脚医生”敷完膏药上好夹板后便回了家,谁知伤情并没好转疼痛却日渐加剧,到后来连5根手指都变得漆黑——由于夹板绑得太紧血液无法流通,医院的医生解开夹板时散发出阵阵恶臭,因此不得不做出截肢的决定。
黄志军告诉记者,失去一只手臂的他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直到年参加高考时,尽管他的成绩超过了重本线,却因身体原因被多家学校拒绝录取,这时候他不得不正视自己,原来和别人不一样。因此,年黄志军从四川轻化工大学(原四川理工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他报名参加了市残联公招,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工作者。
年黄志军被调到了康复科,负责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
“当时的康复科可以说是全单位‘最热闹’的科室,前来咨询和反映问题的家长络绎不绝。”黄志军表示有时候办公室实在挤不下,只好请大家到会议室一个一个谈。据了解,当时家长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孩子“超龄(当时救助范围为0—6岁)”无法申请救助,或符合救助条件但由于本地康复机构较少、缺乏竞争康复手段单一,导致康复训练效果不理想,而到外地进行康复又不能报销等实际问题。
“可能是因此大家都是残疾人有认同感,再加上我也愿意为他们跑跑路,去多做一点事……”黄志军表示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残疾人康复越来越重视,救助对象不断扩大范围和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各级残联到康复科“反映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少了,相反变成残联专干和专委上门发现并协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请救助,变成残疾工作人员入户调查询问康复进展,以及对康复机构的满意程度。
■记者手记
制度更完善世界更美好
一年前的全国“爱耳日”,当残联工作人员进行基层走访时,一名家长反映孩子植入人工耳蜗时申请了国家救助(标准为6万元),但更换外机费用达上万元,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负担。
近日,记者从市残联获悉,人工耳蜗外机已正式纳入辅具适配目录。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也可以绽放出春天的笑脸——一名残疾儿童家长亲身历经了从“救助范围外”到“救助范围内”,救助标准越来越高到救助内容越抠越细,真真正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实实在在为残疾人着想,各级残联踏踏实实为残疾人做事。
初步统计,-年自贡市颁发的残疾人康复制度文件就达到了16个,其中包括年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实施方案》《自贡市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实施方案》,年颁发的《自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及年由自贡市残疾人联合会和自贡市财政局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通知》:放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为0-14岁,统一全市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标准为2万元/年。(自贡网记者张才摄影宋姿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