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externalventriculardrain,ICP)是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和其他危重脑部疾病监测的基础。脑室外引流(externalventriculardrain,EVD)是ICP监测的首选方法,并且能够引流脑脊液降低ICP。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当CSF无法吸收时可以进行EVD引流CSF。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比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SF梗阻引起急性非-吸收性脑积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外引流转移CSF是一种非常有效治疗脑积水的方法,同时能够保持目标ICP水平。相反,严重TBI常常由于存在出血性占位性损害、脑水肿以及脑血管收缩功能损伤等引起ICP升高,CSF引流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临床实践中,这两种临床情况早已被认识和利用。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量化过ICP对不同疾病状态下CSF引流的反应性的差异。
年4月来自以色列的CarlosCandanedo等在NeurocritCar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评价严重TBI和其他非TBI患者的CSF引流的压力反应性差异。
该研究连续纳入了入住NCU并且置入了EVD的患者。评价前首先夹闭EVD30min。研究者记录引流前的ICP(ICP-initial),然后打开EVD并引流CSF直到引流停止,然后记录夹闭EVD后的ICP(ICP-POST)。研究者计算压力均等比(pressureequalization[PE]ratio,PE比),公式为[ICP(initial)-ICP(post)]/[ICP(initial)-EVDheight]。当CSF引流把ICP降低到EVD引流高度(EVDheigh)时,PE比为1;当无CSF引流,ICP未发生变化时,PE比为0;PE比反映了引流后ICP和EVD高度之间关系。
共纳入了60例患者,其中36例为TBI,24例为非TBI。与预期一样,TBI患者CT脑水肿和脑室较小更常见。虽然TBI患者的引流前ICP比非TBI患者更高(26+-10mmHgvs19+-5mmHg,P0.),但是前者引流的CSF更少(7mlvs4ml,P0.01)。与TBI患者相比,非TBI患者的PE比更高(0.86±0.36vs.0.43±0.31,p0.0),提示非-TBI患者的ICP通过引流更容易达到EVD高度的水平(vsTBI患者)。
最终作者认为PE比反映了从EVD引流CSF的反应性。在这个初步试验中,研究者量化了不同疾病情况下(TBI和非TBI患者)PE比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PE比是否能够作为判断脑水肿程度或颅内顺应性的工具,以及是否能够作为判断脑水肿治疗反应性的方法。
译者注: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PE比接近1时仅引流就足以;PE比接近0时应该给予降颅压药物和外科减压治疗。
文献出处:
NeurocritCare.Apr;30(2):-.doi:10./s---y.
CharacterizingtheResponsetoCerebrospinalFluidDrainageinPatientswithanExternalVentricularDrain:ThePressureEqualizationRati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