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
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老李一家想不到
生命和死亡竟然只差一线之隔
老李,家住广东东莞,中年男子,体胖,平时应酬常需饮酒,自觉身体良好,还经常跑步锻炼。然而,突如其来的“沉寂的杀手”打破了本来的平衡。甚至几度命悬一线。
病来如山倒,危殆时绝处又逢生
近日,老李突然出现头痛,医院救治,途中老李已经昏迷,急诊头颅CT提示: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积血。老李病情危重,医院紧急做了颅骨钻孔脑室引流减压手术。谁知老李手术后又开始出现呼吸急促,顽固性低血氧,医生们给老李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给予纯氧都无好转,患者出现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随时可能因缺氧而心跳停止,无法再行进一步手术和治疗。当地医生紧急医院协助救治。因为他们知道,医院有一种先进设备—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机器),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人工心肺”“魔肺”。ECMO可以替代人的基本心肺功能,给予人体宝贵的时间来修复自身的心肺功能。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力恒的ECMO团队立刻赶往当地。于凌晨01:35为病人装上ECMO,然后即刻转运回医院医院重症医学科。一脚还没踏出*门关,风云又起
到达医院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是凌晨三点多。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谢东平主任、周耿标医生接手病人后,马上联系神经科医师进行会诊,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大出血,在凌晨五点带着ECMO送至介入室,神经六科王以舟主任为患者紧急行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术处理了这次大出血的罪魁祸首“椎动脉动脉瘤”。▲医院ICU团队进行ECMO支持下转运
术后立刻复查头颅CT发现脑组织弥漫肿胀,考虑老李极可能因严重脑水肿、脑疝死亡,神经外科*涛主任团队与ICU团队病情讨论后,早上八点即送老李到手术室做了去骨瓣减压术。头颅CT
胸部CT
偏偏祸不单行,手术后再次复查头胸部CT,颅内情况倒是变化不大,可老李肺的情况明显加重,变成了“大白肺!也就是说,老李自己的肺几乎没有功能了,全靠ECMO在支撑!可是,ECMO治疗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老李大量脑出血,又做了几次手术,需要十分谨慎小心的使用抗凝药物,否则可能加重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但从老李装上ECMO,已经十几个小时未抗凝,再不抗凝,ECMO堵塞不能工作,极有有可能再次要了老李的命。这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韩云主任立刻组织科内大讨论,很快在抗凝药物使用上找到了合适的剂量,ECMO团体一天一夜不敢合眼,为促进患者的肺早日好转,又给予了高难度的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一种与仰卧位相反的、用于改善重度ARDS患者氧合的治疗方案。
历尽险阻,最终转危为安
终于,在连续几天几夜的抢救后,老李的“大白肺”明显好转,肺的功能迅速恢复,5天后成功脱离了ECMO支持,老李终于在*门关前被医院的医生们拉回来了。
老李的神志也逐渐清醒,四肢的力量也逐渐增强。两周后老李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入神经外科。第三个星期,经过九死一生的老李终于好转出院,医院继续康复治疗。此时,老李家人也激动为医护人员送上“精湛医术、救死扶生、高尚医德、妙手回春”的锦旗,表达衷心的感谢!出院3周后,患者随访情况虽仍偶有些咳嗽咯痰,但四肢肌力进一步改善,达到3~4级。协力救治,得益于省中医的MDT模式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简称MDT模式),是现代国际医疗界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MDT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协作,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等待时间,对疑难危重病患的救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医院接手治疗老李短短的24小时内,先后有六个专科的数十位专家为老李完成了包括ECMO治疗、脑血管介入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俯卧位治疗等多项治疗措施。并且进行ECMO支持下的5次安全转运。正是得益于医院多院区、多学科协作,全力以赴救治病患的MDT模式,才能让老李在短短的5天内转危为安!供稿:医院医院重症医学科
编辑:何明坤责编:宋莉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