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度学习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化的
TUhjnbcbe - 2021/5/20 18:12:00
北京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化病理与临床特点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ofcerebralinfarction)为脑梗死区域内不同程度出血性改变。本病为脑梗死的自然并发症,无论是否采用溶栓治疗均可出现,但溶栓后发生率明显增高,静脉内溶栓时其发生率为6.1%,而动脉溶栓者为2.8%。出血性转化的其他相关因素包括:


  ①梗死面积,较大者易出现,其中达到一侧半球50%者均合并出血,而腔隙性梗死较少出血。梗死面积越大,脑水肿越重,再灌注损伤越明显;


  ②涉及脑皮质的梗死易于出血,原因是皮质血供较好,血栓形成后易再通,再灌注损伤使血管壁损伤,血脑屏障完整性受损。而白质区梗死侧枝循环不佳,不易再通;


  ③其他因素,如年龄、血管再通时间、嗜烟及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纤颤、血清MMP-9增高等;


  ④静脉性梗死更易出现继发性出血(30%~40%)。脑梗死继发出血多见于梗死发生后2周内,以第1周最多见。轻者不出现新的症状,中重度者临床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意识障碍明显、头痛及头晕加剧、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一般认为,药物治疗后36小时内的出血均与治疗有关。若发现出血性转化,应停止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1~2周,并采用鱼精蛋白逆转肝素相关出血。

CT与MRI特点


  ①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区内稍高及高密度,可呈点状、斑点状、斑片状、块状,CT值超过正常脑实质,出血较少者为40HU左右,出血较多者形似脑内血肿、CT值达50~70HU;


  ②MRI表现:急性期为梗死灶内T1WI高信号及T2WI低信号,亚急性期为T1及T2高信号,慢性期T1信号降低、T2WI为低信号,T2*WI及SWI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及块状低信号;


  ③增强T1WI显示脑实质强化为提示即将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重要指征。CT灌注成像所见血管通透性增大也与出血性转化密切相关。其他预测征象包括ADC值明显下降、既往已有陈旧性出血。

课程调整通知

《全身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

精品视频培训班

1.本套课程由原来40节课,调整为65节课!

2.本套课程由原价元,调整为现价元!

3.福利1:已经开通课程的VIP用户,无需补交额外费用!

4.福利2:本课程5月11日-5月31日特价5.1折优惠仅需.8元!

5.说明:开通用户突破人后活动提前终止。

[扫码开通?永久观看]

简要病史

例1,女,56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及言语不能1天。

A

B

C

例2,男,86岁。突发左侧肢体瘫痪1天。例3,男,38岁。突发头晕、恶心、左侧肢体无力5天。例4,男,65岁。视物不清、头晕、右手麻木、头痛6天,高血压史10年。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右侧额叶中下回后部及岛盖-右侧颞叶前部-基底核区大片低密度灶,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箭),CT值41HU,局部脑沟及外侧裂变窄或闭塞。


  例2,发病3小时CT平扫(图2A),右侧豆状核可疑密度减低,其与外囊及岛叶分界不清,局部脑沟变浅。24小时后CT(图2B),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片扇形低密度灶(*),局部脑沟及外侧裂消失。3天后CT(图2C),上述病变密度进一步降低,内见大块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箭),占位征象加重,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中线结构弧形左移。


  例3,脂肪抑制T1WI(图3),右侧额顶叶大片低信号灶,内见不均匀块状高信号(箭)。


  例4,DWI(图4左图),左顶枕叶大片不均匀高信号(箭),局部脑沟变窄。SWI(图4右图),上述病变内多发斑点状及片状低信号(箭)。

最后诊断

均为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化。

鉴别诊断


  ①脑梗死所致脑皮质层状坏死,见于脑梗死慢性期,位于皮质区,呈脑回状,CT并非高密度,T2*WI及SWI无低信号,随访无明显变化;


  ②自发性脑内血肿,需要脑梗死继发重度出血性转化鉴别,前者常见于基底核、丘脑处,首次影像学检查灶周水肿常不明显;


  ③脑肿瘤继发出血,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常见肿瘤实性部分强化。

简要讨论


  影像学检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重要方法,诊断报告应描述出血量大小或进行分级,若出血不超过梗死面积的30%,对预后影响不明显,而超过30%的出血则导致预后不良。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学习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