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普头颅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上
TUhjnbcbe - 2021/5/23 17:13:00

颅脑创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1.在颅脑创伤的超急期和急性期CT为首选检查方法2.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应以MRI成像为主3.血肿信号强度变化,与血肿期龄、MRI设备磁场强度相关

硬膜外血肿

形成机制:

1、颅骨骨折(90%)或局部変形,致脑膜中动脉(middlemeningealartery,MMA)或脑膜前动脉(AMA)破裂出血,前者约占71%~80%。

2、少数系静脉窦或板障静脉破裂出血——静脉性EDH,可横跨半球,压迫大脑镰向下移位。

3、80%颅骨骨折位于血肿同侧,血肿发生部位与出血来源(撕裂血管)密切相关。

4、血液聚集在EDS形成局限性血肿,>90%单侧、>90%位于幕上,以颞、顶叶多见。

5、血肿不跨越颅缝,可越过硬膜附着点(前方鸡冠、后部枕内隆凸及小脑幕)至对侧。

影像学表现:

CT显示脑外肿块特征,显示骨折征尤佳

典型者双凸透镜形\梭形,多位于骨折附近或其对冲部位,内侧缘整齐、锐利

呈高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系快速或再出血(未凝固)、CSF或气体进入所致

静脉性EDH形成晚,血肿可能有溶解

可并发脑挫裂伤或脑水肿

硬膜下血肿(SDH)

形成机制:

1、头颅在运动中受伤(突然减速、旋转),特别是对冲伤,致窦旁桥静脉(牵拉、撕裂)或静脉窦损伤。

2、脑挫裂伤致脑底静脉、大脑皮层表面动\静脉破裂出血。

3、单侧或双侧(15%),95%位于幕上。

4、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

5、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亦可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

6、血肿不可越过硬膜附着点(中线)至对侧,但可跨越颅缝,此点有别于EDH。

7、可为迟发性SDH,慢性期可为多房血肿。

影像学表现(CT):

——NECT

可为高、等、低密度,或为混杂密度

注意单侧、双侧等密度血肿征象

1/3患者伴颅骨骨折,常位于血肿对侧

数月、数年后,慢性SDH可出现钙化

——CECT

血肿假包膜延迟强化、脑表面血管强化

显示等密度血肿,尤其双侧等密度SDH

脑内血肿

形成机制:

1、创伤性脑内血肿多发生在着力点(如凹入或穿入性骨折)附近,或其对冲部位。

2、可伴有脑挫裂伤,血液还可溢入脑室或破入SAS;亦可伴有脑外血肿。

3、迟发性创伤脑内血肿为脑裂伤的延续。

3、CT/MRI:与高血压脑出血密度/信号变化相同,MRI信号变化与病程有关。

混合型血肿是指同一部位兼有EDH、SDH或脑内血肿。

多发性血肿是指一侧或两侧同时有二个以上血肿。

脑室\蛛网膜下隙出血

形成机制—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1、可源于脉络从挫伤、脑内血肿溢入脑室(少见)或脑室穿通伤。

2、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室间孔附近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

3、出血量较少时在脑室内可形成液体界面。

形成机制—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1、多数发生于中度→重度脑组织原发性损伤患者,常与SDH、脑室内出血、脑挫裂伤并存。

2、创伤性脑内血肿直接破入蛛网膜下隙或溢入脑室。

3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颗粒纤维化所致)。

影像学表现:

——CT//SAH

创伤性SAH与其它原因引起者表现相同。

脑沟、裂、池内出现高密度影(蛋白含量高)。

纵裂池内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形成羽毛状高密度影为特征。

约出血一周后(亚急性或慢性)CT很难显示(蛋白量低或被稀释),此时MRI效果较佳。

交通性脑积水。

——CT/MRI/脑室内出血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罕见,常为室管膜下静脉剪切伤所致,继发性出血相对多见。

CT显示急性出血为高密度,少量出血可形成液体界面,部分患者可伴有SAH。

资料和图片来源:

1.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头颅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