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管内治疗日新月异的时代,支架辅助栓塞和血流导向装置是破裂动脉瘤的合理选择。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美国每年大约有30,人罹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死亡率高达25%,研究表明65岁以下人群中,近三分之一的卒中相关潜在寿命损失可归结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新型颅内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研发显著拓展了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症,宽颈及复杂动脉瘤避免外科手术即可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术前时间的缩短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但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仍对患者的长期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大约10-20%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要永久植入脑室腹腔(V-P)分流管,然而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需要口服双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这就要求术者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
我们中心前期小样本研究提示,使用支架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侧脑室腹腔分流相关的颅内出血并发症比没用支架的患者高。
本研究纳入更大样本量,主要研究目标:
1.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后口服双抗是否是侧脑室腹腔分流相关出血的危险因素;
2.沿原外引流位置或其它位置放置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是否影响出血及感染的风险;
3.住院医师参与管理是否会影响V-P分流相关出血。
◆◆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年7月至年11月的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80例因脑积水接受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人口学统计数据见表1,其中32例(40%)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治疗后口服双抗,48例(60%)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动脉瘤夹闭未口服双抗。
表1人口学基线资料
8例患者(10%)经影像检查发现分流管相关颅内出血(图1),其中7例患者口服双抗(图1A-G),1例动脉瘤夹闭患者未口服双抗。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只有双抗治疗与上述出血相关(OR31.23,95%CI2.98–.32;p=0.1)(图2),上述8例患者中只有1例因为症状性出血堵塞分流管需要调整分流管位置(图1C),其余7例均为非症状性。
图1接受腹腔分流治疗患者CT扫描,A-G接受双抗治疗,H未接受双抗治疗
图2不同住院总(周期6个月)V-P分流相关出血分析:只有两位住院总发生两例V-P分流相关出血
47例沿原外引流位置分流患者发生6例出血,32例沿新的位置分流患者发生2例出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6/47vs2/32;p=0.46)。两组间分流管感染同样无统计学差异(1/47vs3/32;p=0.)。只有两位住院总发生两例V-P分流相关出血,没有住院总发生2例以上的V-P相关出血。
◆◆结论◆◆该研究证实破裂动脉瘤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口服双抗会增加侧脑室腹腔分流相关脑出血风险,但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较低。在血管内治疗日新月异的时代,支架辅助栓塞和血流导向装置是破裂动脉瘤的合理选择。本研究是回顾性单中心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王浩编译,医院陈骅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