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早期介入时基于“中枢整合理念”的动态评估:患者损伤部位主要为壳核、内囊、辐射冠区,集中在外囊区,主要为部分传导纤维的损伤,表现为患侧使用信息不足;故早期介入针灸、气压、高压氧、床旁PT训练的同时,保证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了平衡框架的搭建及患侧肢体使用信息的输入。
术后20天转入我科。转入时评估:观察患者步行周期,发现患者心理适应度、中位力线的方向感、幅度及恒定性均尚可,右下肢膝、踝稳定性不足,足踝转换差。转入时评估视频:
基于动态评估分析,采取了譬如下楼梯训练、跨空箱、一字步等步态训练、结合ADL右上肢程序化使用信息输入等环境设计进行训练。并在康复病房延续了起站训练、右上肢基于ADL的使用信息强化等。
出院时视频:
病案探讨及思考:
1.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在康复临床中,经常会出现康复介入不及时,长期卧床致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心肺功能下降、废用性萎缩、跟腱挛缩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正常功能的康复;所以我们强调在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得益于神经外科与我科的早期介入模式,让我们能早期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功能更快的恢复。早期介入时即基于脑组织损伤部位,判断患者主要为患侧使用信息不足,进行了平衡框架的搭建及患侧肢体使用信息的输入,使患者更快的建立坐站位平衡,更大限度的缩短了疗程。
2.基于脑组织损伤部位对训练方式的设计患者损伤部位主要为壳核,传统常规康复方案训练,经常出现下肢伸肌张力高、上肢屈肌张力高为主的划圈步态,过度强调支撑稳定性训练,会使下肢伸肌张力明显提升,我们基于脑组织损伤部位,优化了训练方案,最大限度避免了异常模式的出现。所以我们强调发挥医师分析神经功能影像能力、内科问题把控能力等优势,确立以医生为康复团队组长的医治护协同模式。
3.康复护理管理的重要性患者能快速的恢复手精细动作,取决于作业治疗师的精心治疗,也得益于康复病房延续性护理管理;护理人员主要活动于康复病房,与患者有更多的接触时间及机会,所以我们将康复治疗过程中,容易执行的、对功能恢复有帮助的,以“家庭作业”形式,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监督与指导,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科室自年5月份引进“中枢整合理念”以来,采取了请张虔教授查房指导、赴南京参加中枢整合进修学习班等措施,逐步探索24小时康复护理管理等模式,经过近2年的运行,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真正意义上的加快了病人的康复速度,缩短了住院周期,减少了住院的时间及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疗效!编辑:王晨江
指导:廖隆*
审核:丁晓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