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ICH),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均非常高,但依然未有成熟的疗法。
脑出血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为原发性损害,脑实质内血液成分中红细胞裂解后释放的大量*性物质可引起局部微环境改变及继发性的氧化应激反应,由此所致的损害为继发性脑损害。脑出血后血肿内的许多成分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其可被极化为两种状态:经典激活表型(M1型)和交替激活表型(M2型)。
脑出血早期M2型小胶质细胞占主导地位,可分泌抗炎因子,上调神经保护因子,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M1型小胶质细胞占主导地位,其可通过产生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导致神经损伤。因此,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具有神经保护及损害双重作用。
图片来源:doktorsalihay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