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49岁。年11月4日初诊。患者主诉:眩晕伴有呕吐天。从前天开始自觉周围影物晃动,不能直立行走,若站立则振振欲擗地,伴有口吐清水、心动悸、不能入食、食则吐。检查:舌质淡,苔白稍腻,上腹部有振水音,四肢发凉,脉沉弱。投以加味苓桂术甘汤:桂枝1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甘草10克、泽泻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复诊:服上方3剂后,其症状无明显改善。
病重药轻,乃转为温肾健脾利水之重剂,投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味:熟附片14克、白芍10克、茯苓1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生姜15克、桂枝1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半夏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三诊:服上药3剂后,小便通利,眩晕和心悸消失,呕吐止。守法又投剂以善其后,追踪1年未发作。《经方临床应用》
论:真武汤者,就是苓桂术甘汤的升级版本。
41眩晕——陈瑞春医案柳某,男,5岁,技术员。年11月5日初诊。病者自谓眩晕日剧,发作时头眩昏,眼发黑,身体形塞,四肢不温,必饮热水后,方慢慢平静。甚者一日发数次,少则10多分钟,多则半小时,无法坚持工作。病者形体偏胖,面色清苍,四肢疲乏,大便稀软,脉细弱,舌淡润。血压/70mmHg。心电图正常。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0g桂枝10g白术15g炙甘草5g生*芪0g灵磁石15g嘱服5剂。每日1剂,分次温服。
二诊:11月5日。病者服上药后,眩晕有所改善,发作时间少,每日一二次。其他病症未见好转,血压仍如前。脉细弱,舌淡润。处方改用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茯苓0g白术15g白芍10g生*芪0g远志10g灵磁石15g生姜3片嘱其久煎,每日1剂分次煎服。
三诊:11月5日。服前方10剂后,眩晕已失,精神好转,四肢温和,饮食正常,大便日一行,成形。脉缓有力,舌薄润。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善后。随访多年,身体健康,未复发病。
按:本例眩晕,病机属阳虚水邪上泛。除眩晕之外,所现均为阳虚,脾肾不足之证。用苓桂术甘汤,只是健运脾胃,小有转机,未能切中病机。后改用真武汤加*芪,稍佐灵磁石之沉降,服之明显好转,真所谓“离照当空,阴霾四散",肾阳振奋,水邪退却,眩晕自止。用六君子汤调理,崇土制水,脾肺俱旺,水能敷布运输,病却身健,取得扶正固本的功效。《伤寒实践论》
论:水气病而善后者,一定是扶阳抑阴,温燥脾肾。而不是泻湿,无寒哪来湿,无寒哪来水。水气病善后者,一定要扶阳。
4眩晕——王占玺医案美尼耳氏综合病征
患者刘某,男性,4岁,年9月日初诊。自今年6月初发现头晕,且呈发作性增剧,晕甚则突然不能活动,伴以耳鸣恶心、脊背发冷、手足发凉,0余日来逐日增剧。既往有多年胃病史。查其舌苔白腻,脉象沉小微弦,血压/80毫米汞柱,心肺无明显改变,腹部平软,肝脾不能触及,心窝部有振水音,眼球水平位振颤(+),综观上证,乃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拟温阳利水法,用算武汤加味;云苓1.0克赤芍1.0克干姜1.0克白术15.0克制附片10.0克生龙骨.0克生牡蛎4.0每日煎服1剂,服用6剂后,头晕手冷消失,除下肢稍凉之外,其他症状均消失。仍用前方将附子加至1.0克,又服6剂而诸症状消失痊愈,唯舌苦仍白腻,又与香砂养胃丸转治其胃为其善后。《伤寒论临床研究》
论:脊背发冷,此是督脉之阳虚,也属少阴之脏寒。舌苔白腻者,仍是上焦有寒,仍要继续用附子剂。
43青年头晕——董正平医案年圣诞节的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她说买了一点水果要送给我,以表达对我的感谢。
这位女生今年1岁,一个多月前曾找我看过病。当时的病历记录如下:半个月前,头晕,鼻流清涕,服西药感冒药后,鼻涕止,但头晕一直持续至今。刻下:头晕,晨起较轻,晚上较重(注:入夜,则阳气渐微),看书稍久则晕甚,甚则欲仆。站立较缓,坐则甚(注:站则经脉通畅,不足之阳气尚能上达)。食纳不香,胃中偶有反酸,二便尚调。平时畏寒。眠可。5天前右上智齿冠周炎发作,遇冷则痛剧,服替硝唑4天,缓解。
舌淡略暗,略见齿痕,苔白略腻。右脉总按弦,单取寸略浮大,关尺弱,左脉沉细略弦。自述血红蛋白偏低。月经尚调。
当时,有一位中医专业大四的同学在场,我问他:"这个病人当用何方治疗?”这个同学说:“头晕应该是颈椎病引起的,当用葛根汤。”我说:"病人颈椎局部并无不适,因此,颈椎病的可能性不大。其头晕应该是阳虚水饮上犯所致,我准备用真武汤来治疗。”我之所以有此判断,一方面是参考病史、舌象,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即是脉象。关于真武汤证的脉象特点,我将在“临床体悟”部分详细介绍。当时开方如下:制附子6g,生白术15g,赤芍0g,茯苓0g,生姜6片。服前方3副,头晕大减。继服3副,头晕遂除。《经方浅悟》
44老年头晕——董正平医案前天,远在北京的L叔叔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的头晕已经好了,而且他还说:“今天,剧烈活动了半个多小时也没事。”
L叔叔是我一个好朋友的父亲,我在北京的时候,朋友全家身体一有不适,都是在第一时间找我。
我离开北京之后,他们身体有问题,还是经常电话咨询我。记得,我在天津时,叔叔还带着一位亲戚,特地从北京过来找我看病。因为在外地不能摸脉看舌,我后来向他们推荐了我的一位师姐,她在北中医附院工作,找她看病会方便一些。
上个周日上午,叔叔打电话告诉我,他这天凌晨1点多起来小便,在小便的过程中,突然头晕甚剧,甚至就要倒地。扶墙坚持,稍微缓解后,才回到床上。
“今早起床后,还一直头晕,头昏沉,非常难受,血压正常。”叔叔说:
“虽然你给我推荐了w大夫,但遇到急事,我们还是想到你。”我对叔叔的体质是有了解的,经过一番询问之后。辨为阳虚水泛之眩晕。处方:制附子6g,生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姜3片。
叔叔后来跟我说,服第一煎药后,很快头晕就减轻了,服完第二煎药,头晕已所剩无几。继服3副,头晕已愈。《经方浅悟》
45顽固性眩晕——王占玺医案患者郭某,78岁,男性,年8月9日初诊。三年来经常头晕,甚则如带帽状,且可跌倒于地,伴以头痛、乏力、心里发烦、食欲不振,虽经多年治疗未效,从外地来京就医。既往无其他病史。舌苔白而稍腻,舌质正常。脉象稍弦。血压10/80毫米汞柱。心肺及腹部均无阳性体征。此水邪上犯致晕,用武汤加味:茯苍1.0克赤芍15.0克干姜6.克白术6.0克附子8.0克生龙骨18.0克生牡蛎18.0克桂枝6,0克甘草6.0克水煎分二次服。服用3剂后头晕消失,但稍有咳嗽食欲不振,舌苦腻象减轻,用前方加炙杷叶6.0克,五味子6.0克又服3剂而愈。《伤寒论临床研究》
46低血压眩晕——大塚敬节医案36岁男子。体高,中等胖瘦,气色尚好,眩晕,困倦。行步向风则眩晕,极度疲劳,无力工作,脉弱。腹诊有振水音,触之脐部动悸。夏月足软,冬日手足冷,血压最高9毫米汞柱,最低56毫米汞柱。
余投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真武汤,举棋不定。如果此患者主诉头痛,投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眩晕即觉严重疲劳,则与真武汤。如此大约服用1个月,自觉力增,疲劳渐减,眩晕未发作。至今虽不能熟睡,但近日能安眠,晨起则无不适。(大塚敬节《汉方治疗实际》)《汉方临床应用解说》《汉方治验选读》
47脑出血眩晕——大塚敬节医案主诉眩晕的脑出血患者和慢性肾炎患者
真武汤常用于低血压患者的眩晕,但这里所举的是真武汤治疗脑出血的病案。
患者为六十六岁女性,数日前发生轻微脑出血,出现眩晕症状,且步履不稳,呈欲跌仆状。手足冷,轻微恶寒,小便自利,尿量多,大便一天一次,脉沉小。
根据上述症状,投予真武汤治疗。服药十七天后,眩晕停止,行走恢复常态,与平时无异,便停止了服药。
半年后,患感冒,给予葛根汤三日量而愈。其后三个月再发脑出血,呈治疗无效的衰竭状态,一年后死亡。
一位老妇人,七十三岁,患慢性肾炎,经常诉眩晕、下肢浮肿和便秘,夜间因多尿而不能安然入睡。脉沉小,也投予真武汤,大便变得通畅,眩晕和浮肿也消除,遂停止服药。
其后过了三年,因尿*症死亡。
后来考虑这二个病例,如果长期服用真武汤的话,也许可以防止疾病的再发。《汉方诊疗三十年》
48脑溢血眩晕——闫云科医案苗某,女,39岁,山西沁州人。年5月17日初诊云:高血压病十余年,今年元月脑溢血,经住院治疗,肢体可随意活动,唯眩晕头痛,身重心悸,足附水肿,面烘热而手足厥冷。胃纳差,恶心,不思饮,小便利,大便日一行。月经后期,四月未汛,昨日至,量甚少,少腹不痛,唯腰酸耳。望其满月脸,体胖腴,面有热色,神情呆滞,步履不敏,舌质淡,苔白滑。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膨隆若瓮,脐下不仁,无压痛。化验室报告:血脂、血糖、尿常规皆正常。心电图显示:v5V6、T波倒置。测得血压/mmHg(日服北京0号1片、卡托普利50mg)。
脉症相参,此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水饮为患之证也。正所谓阴盛则水动也。年未不惑,竟中风偏瘫。今偏瘫虽愈,然眩晕、头痛,血压如此之高,再次中风大厥,随时可能也。其面泛红,为虚阳上浮之象,急宜温阳化饮,引火归元。拟:
附子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生姜10g三剂,原降压药继续服之。
二诊:眩晕、头痛减,胃纳增,血压降为/mmHg,足跗仍肿,手足不温。守方续服。患者持方回沁州,共服5剂,眩晕、头痛、足附水肿消失,唯劳后小有反复血压降至10~/80-90mmHg间,遂停汤药,嘱服肾气丸以善后。《经方躬行录》
论:本案眩晕头痛,身重心悸,都是提纲证。下肢浮肿,寒水泛滥。
49高血压眩晕——闫云科医案蔚某,女,34岁。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骨楚,服荆防败*散,汗大出,寒热解。翌日,眩晕,恶心,全身水肿。测得血压/mmHg,心电图呈正常,x线:右上肺结核纤维化,化验尿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服利血平7日,血压不降,心怀忧惧,冀早得愈,求服中药。患者眩晕恶心,水肿畏寒,小便不利,大便如常,四末不温,饮食不思,舌苔搁滑,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此汗不如法,损伤肾阳,气化不利,水饮泛滥证也。温肾回阳,四逆汤为优;化气利水,五苓散领先。然四逆汤回阳而不利水,五苓散利水而不回阳,二者兼备者,真武汤也。拟:
附子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生姜10片二剂,停服利血平。
二诊:血压/mmHg,眩晕减轻,小便增多,水肿亦退。仍不欲食,口咽干,不思饮,此水饮阻滞、津不布也。药已中的,原方再进二剂。
三诊:血压/86mmHg,眩晕止,胃口开,水肿全消,拟金匮肾气丸善后。
按:患者素为阴虚之体,肺痨虽经治愈,然两颧仍泛潮红。此次外感风寒,荆防败*散本属不谬,唯过汗伤阳,致邪直入少阴,呈现一派阴盛阳虚、水饮上溢之象,故予温阳化气以治。由此观之,阴虚之体亦有阳虚之变。若执定阴虚,予以滋阴,水必漫溢“三峡”矣。《经方躬行录》
论:汗出阳泄,内寒生水,寒水泛滥,水阻气逆,气厥不降,则为所谓的原发性高血压。
50高血压眩晕——陈瑞春医案*某,女,49岁,干部。年3月15日就诊。病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90~)mmHg之间。屡用复方罗布麻片、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心痛定)等药,但血压终未能降至正常。近半年来,病者感觉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全身疲惫,身形恶寒,比常人怕冷,经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食欲减退,脉象沉细弱,舌体胖大,舌苔淡白润滑。综上诸症,病属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拟益气补脾,温阳利水为法。处方:制附片10g红参6g茯苓0g白术10g白芍10g生*芪15g牛膝10g灵磁石15g(先煎)生姜3片。每日1剂,试投剂。
服上药剂后,病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谓全身有一种温煦之感,食欲增进,小便量增,浮肿消退,血压/80mmHg,脉沉缓有力,舌苔薄白。上述病情表明服上药有效,嘱守方再进5剂。
服上药5剂后,病者告谓,其病如失,身体轻爽,浮肿消尽,饮食正常。脉沉缓有力,舌苔正常,血压/75mmHg左右,遂嘱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未服降压药,血压正常《经方实践论》《当代医家论经方》
按:临床上温降高血压是针对“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的病机,温阳利水,使之阴霾四散,心阳振奋,肾水平持,使失调的阴阳得以平衡,血压自然恢复正常。尽管此种病例少见,但非用温降莫效。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