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软件配合下的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探索
?一、概述
中国一直是全球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达/10万,其中约80%为高血压脑出血,仅15%患者可于发病后30天实现生活完全自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改变,高血压发病率的增高,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死亡率在45%~50%之间,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之一,发病部位可位于幕上、幕下及脑干等处,其中以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常见,发病急骤,死亡率及致残率高。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及GCS评分情况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如经额颞开颅经皮层入路血肿清除术、显微镜下分离侧裂经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微创硬通道/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
二、手术治疗的历史变迁
外科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可以解除血肿占位效应,改善周围脑组织缺氧缺血情况,还可以减少血肿分解吸收时产生的*性物质,进而减少继发性脑组织损害,是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
1.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外科医师于20世纪初即开始探索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早由Cushing医师于年完成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外科手术。
2.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包括各种软通道和硬通道。年,Backlund和vonHolst率先报告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3.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因内镜“抵近观察”的特点,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流方法。
三、定位方法的变迁
1.头颅CT片定位
2.立体定向架定位穿刺
3.头颅CT引导下定位穿刺
4.方体定位穿刺
3D-slicer导板定位下穿刺
SINA+3Dslicer定位四、讨论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越来越追求小切口,微创操作,使得定位显得格外重要;
1.传统单纯头颅CT片定位,因扫描基线不一,导致手术操作误差相对较大;
2.立体定向架的使用,提高了穿刺准确率,但架子较为笨重,使用不方便,手术体验感差;
3.CT引导下穿刺,提高了穿刺准确率,但操作无菌难以保证,术后感染率增加;
4.方体定向,改变来传统学习的解剖知识,要重新学习一套定位理论,需要耐心;
5.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年轻医师通过智能软件,容易实现精准定位,增强手术体验,但仍为二维视觉画面;
6.3D-slicer软件的出现,使得可以二维CT转为三维空间定位,加之3D打印机的出现,使得三维定位更加准确,但导板制作时间较久,不适用于急诊患者;
7.SINA软件及3D-slicer软件的结合使用,可以解决三维空间构象问题,同时避免制作导板环节,大大提高了术前准备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